既然統一發消息,估計都是要來百龍山一起搞事的。
那些有訃告意味的消息,讓大部分參會的有點上火,會議剛開始的一個小時,幾乎沒有臉上帶笑容的。
然而,不可能完成這么多媒體的“策反”,能讓部分媒體在正式報道的時候,秉持絕對公平的原則就不錯了。
總公司也早已定了調子,不找其他媒體與融瀾融暄對壘,以免應接不暇。
但想到那么多媒體一起發難,好幾個人提出還是找找其他媒體穩妥些,不能把絕大部分話語權掌握在融暄那邊。
反對的聲音也不少,如果找了其他媒體,萬一現場的局勢失控,朝著對融瀾融暄有利的方向發展,誰有把握讓其他媒體只報道對百龍山有利的內容?
重點是,那一頭都是融暄提前洗過腦或者做過工作的,說不定有和新請來的媒體私交密切的,就更不敢說百龍山有幾分勝算了。
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暫不改變之前定的調子,先做好應戰的準備和接待服務再說,如果輿論朝著很不利于百龍山的方向走,再找其他媒體扭轉風向,也算是有個轉圜的余地。
特別是那些之前去打過廣告的媒體,只要提出再打一波廣告,就有極大的可能幫百龍山做正面宣傳。
大家的心情輕松了不少,話題轉到景區的效益上。
百龍山去年也就是89年的客流量是60.1萬人次,因為大部分游客不住宿,當天來當天走,可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所以每人次平均消費只有57元,總計消費開發的景點和項目越來越多,但游客總人數和景區總收入反而大大減少,為什么在全國的旅游形勢越來越好的前提下,會出現這么奇怪的事情?
不過,大家也知道消費數額只是估算值,因為經營戶們和某些獨立收費的項目經營者提供的不一定是真實數字。
假設數字真實的話,游客們貢獻的消費差不多三分之一進了他們的腰包,景區去年由游客直接產生的收入就剩了大約2281萬,另有租賃和利息等產生的收入。
包括離退休人員在內的所有員工的工資和福利等不會低于350萬。
這樣算起來,似乎能剩下不少。
然而,景區出售的商品、餐飲等等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景點開發、宣傳啟動、資源維護、設施建設、日常運營、設備維護、物資消耗、水電稅費、客貨運輸、安保消防、環衛綠化、迎來送往的交際活動等等,一年再算上兩個350萬也不一定夠。
總公司旗下的景區除了百龍山,交通都不太發達,資源上也沒有太大優勢,效益都不怎么樣,說不定還需要“救濟”,所以百龍山上繳旅游總公司的部分少不了,留下來支配的可想而知。
今年年初就開始規劃建設新景點了,所以從現在到年底之前的景點開發預算只剩下176萬,而且還沒竣工的景點可能都要超預算,接下來平均每個月的預算規劃不超過19萬。
不只是開發部門更加謹慎,其他部門也都得幫著精打細算。
因為不能指望著總公司撥款下來,錢往上交容易,想讓上面掏出來就千難萬難了。
除非今年利潤大爆,或者有讓上面亮瞎眼的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