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整個中國號稱南北統一大一統的帝國不在少數,但其實,南方和北方,卻一直有個思想和形勢上的割裂。
尤其在大明洪武年,南北科考舞弊案,更加深了這種割裂。
北方從唐中期開始,直到大明開國,幾乎一直處于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而南方卻一直處于太平里,再加上氏族豪門不斷的南遷,文風當然比北方強盛的多。所以,這次科舉一共錄取52名進士,其中49人是南方人,這就有些看不下去了。
這樣一來,北方的學子不干了。科舉落榜,本就無處發泄,北方的學子們抓住這個機會,不僅大鬧貢院,還集體上書,認為這是主考官劉三吾在偏袒南方人。
其實,明朝的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評卷是采用糊名謄抄制度,在公布結果之前,閱卷人根本不知道考生的姓名、籍貫。而北方連年戰亂,哪里有南方和平時期的閑心治學,若說主考官一味偏袒南方人,劉三吾的確冤枉。
沒想到的是,等調查結果公布,北方考生更加憤怒,他們群起激憤,認為不僅主考官劉三吾有問題,就連“調查組長”張信也在偏袒南方人,張信祖籍浙江,也是南方人。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考生們反正落榜了,就毫無顧忌地鬧騰。最終,朱元璋為了解決問題,下令將新科狀元陳?、“調查組長”張信兩人斬首示眾。
其實,朱元璋明知道張信、陳?是冤枉的,但他也要殺,這就是帝王之術。
為了籠絡北方人,如何解決科舉制度中南北不平衡問題,如何籠絡北方讀書人的心。于是決定,科舉分南北兩卷,南卷難于北卷,這個和后世的的高考各省招生考分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來這是好事,但,這卻隱形的加大了南北的分割。
大明的怪現象就出現了,南方不管北方亂,北方不管南方事。
就比如,南方的奢安之亂,就由南方兵南方錢糧負責,北方不管。
在趙興看來,如果將圍剿糜爛南方十年的奢安之亂的任務,交給彪悍的北方部隊,再配上南方充足的錢糧,最多兩年,就完成了。從而將禍亂南方讓大明收入銳減的叛亂,就消滅于無形,讓大明安心的對付北方蒙古和建奴。
但是可惜,南方人不愿意北方人插手南方事,而北方人也認為,南方的事是南方人的事,也不愿意為他們賣命。
而同樣,北方西北的災害,和建奴遼西的戰爭,若是南方在財政上全力出手,就會讓北方彪悍的漢子,有充足的糧食將養而體力充沛,而又足額的軍餉讓士氣高昂,有足夠的裝備,碾壓其他任何異族,那么大明也就不會滅亡。
而這種南北貌合神離的最大表現,就上爆發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當時八國聯軍都打到了京師,帝國的心臟,結果大清最富庶,也經過洋務運動建立了新軍的南方,竟然來了個南方諸省互保,眼睜睜的看著大清的帝都被攻破,皇后皇上倉皇西逃。最終,導致了大清的滅亡。
趙興其實比洪承疇更懂得其中的原因,但現在和他說,簡直就是對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