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吳彥說出這個數字之后,就看到聯軍要開始撤退了,于是下令道:“狀元營,出擊。”
早已等待多時的花同,轉身跑到城墻頂部的邊緣,揮動了一下令旗。
城門之內,同樣等待多時的狀元營,轟然應命。
五百新兵率先出動。
整齊跑動的腳步聲,讓城墻之上的人都感覺到了震動,當五百新兵陸續沖出了城門,列好了陣勢增加了奔跑的速度時,腳步聲竟然沒有多少雜亂,聽起來更是猶如雷鳴一般。
后方3000步兵的狀元營士兵們,同樣奔向了城門。
其實對于這些新兵,已經是老兵,并且有了‘戰無不勝’美名的狀元營,并不怎么愿意接納。
有這些新兵一來,就人手一套新衣服的原因,也有這些新兵的平均年齡看起來都不大的原因。
新兵的平均年齡只有20歲,只從身體上來看,他們還沒能達到身體素質狀態最好的時候,有的發育晚一些的,甚至還沒有長胡子。
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這句話,自古有之。
可因為大明武帝的命令無人敢于質疑,狀元營在這一次出戰的時候,也鐵了心要讓這些新兵蛋子們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狀元營。
城門并不算寬闊,同時只能容納二十人并行,就算是狀元營的這三千老兵,已經習慣了現代化的軍事陣列,二十人一隊前后距離不超過半米,以非常快的速度沖出了城門,也用了不少的時間。
相比于先一步沖出城門的新兵們,狀元營的速度慢了很多,不止是因為人少,還因為他們在體力上完全不如新兵。
因為看似年輕,體力還沒有達到巔峰的新兵,人均第三層《十三太保橫練金鐘罩》。
“狀元營,白馬義從聽令,目標正西方兩百五十步。”
22歲的公孫瓚很清楚,陛下之所以把他率領的這五百人,命名為白馬義從,就是因為他的名字和三國時期的一位人物一模一樣。
事實上,他父母給他取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喜歡《三國演義》中的公孫瓚,喜歡公孫瓚善射的輕騎部隊白馬義從。
從小就喜好習武和弓箭的公孫瓚,也曾夢想過成為將軍,打造出屬于他的白馬義從。
然而,時代已經變了。
弓箭在火槍的面前,幾乎失去了應有的威能,能夠百步穿楊者不說萬中無一,但也難得一見,而只要有了火槍,那就能夠做到五十步內殺無赦。
公孫瓚是幸運的,他被選中去了月坨島,也被后來加入月坨島的洪日慶看重,教會了他幾門功夫。
最幸運的是,因為他從小就習練弓箭射術,所以他在使用新式火槍的時候,也展露出了驚人的天賦,最終被選為五百人的指揮官。
“白馬義從,必不負陛下。”
公孫瓚下達命令之后,回頭看了一樣城墻最高處的吳彥,心中默念了一聲之后,就加速沖向了正西方,而他身后被命名為白馬義從的新兵們,也背著清一色的裝了刺刀的毛瑟G98步槍,每人攜帶50發子彈,腰間挎著短刀,穿著一身黑色的中山裝款式的新式軍服,帶著藤編的頭盔沖向了東京城西聯軍炮兵陣營的位置。
周圍的探哨在新兵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退開了一些,雖然他們有馬而這些新兵沒有馬,肯定追不上他們,也沒必要追他們,但他們還是時刻保持著退走的準備。
當他們看見白馬義從,甚至是聽到了公孫瓚的喊聲時,都有些錯愕。
不止是因為這些人別說白馬了,連馬都沒有,穿的也不是白衣,卻叫白馬義從,還因為這些人的衣服都很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