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內燃機更好,可現在就算是造出來了,也沒有石油可用。
而最早的焊接技術應該出現在十九世紀末期,此時還是十九世紀中期,造船使用的都是鉚接技術,或者是鍛焊技術。
所謂鍛焊技術,就是把錘子加溫之后捶打金屬,使其焊接在一起,費力又不討好。
吳彥不得不再次化身為科學家,研究出了手工電弧焊技術。
而要研究這項技術,就得先把電發明出來。
說發明其實并不嚴謹,因為早在1800年,就有人發明出了電池,也是人類史上的第一個電池,叫做伏打電堆。
而在1820年,就有人發現了電磁現象。
雖然此時尼古拉-特斯拉還沒有出生,但吳彥也能夠制造出手搖發電機,然后讓武功高手高速、勻速的搖動手搖發電機就是了。
可問題在于,有了電,吳彥卻沒法制造焊條。
焊條的技術難點在于藥皮,所謂焊條其實就是藥皮包裹這鋼絲,鋼絲好造,但成分非常復雜的藥皮,卻需要化學技術達到一定的水平之后才能夠造出來。
眼看著太平天國的殘余越來越少,吳彥也只能暫時放棄,等待下一次穿越之后再說。
萬一到時候就不用自己搞發明了呢?
不過還有一個東西,吳彥一定要發明出來,這是他上一次御駕親征的時候,暗中發過誓的。
石達開都能夠想到用鐵盾來保護火炮,那清廷肯定也能夠想到,而且清廷比太平天國掌握的資源多太多了,真的要是準備充分,吳彥就算是有白馬義從也有些難打。
通過勝寶和雷以誠這兩個臥底傳來的消息,清廷甚至是更進一步,專門為火炮打造防御鐵甲。
可以理解成,把火炮變成人力、畜力推動的‘坦克’。
所以吳彥一定要研究出迫擊炮。
火炮雖然也有一定的射擊弧度,但角度遠遠不如迫擊炮高。
而且相比于現在大明、清廷,甚至是列強諸國使用的火炮,迫擊炮無論是在射程上,還是在便攜性上,都有非常大的優勢。
真正的便攜迫擊炮,力氣稍微大一點的,一個人都可以扛著兩三個趕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就是大約七十年之后,迫擊炮的射程就能夠達到400至5000米。
吳彥要造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紀的迫擊炮,炮架子其實并不難,由托架、緩沖機、螺桿式瞄準機和腳架組成,技術難點在于提升射擊穩定性的緩沖機,以及瞄準目標的螺桿式瞄準機。
不過吳彥也不準備多造,先搞出來十個‘實驗室樣品’就行了,這種劃時代的武器,只需要在關鍵時刻用出來,就足以決定整個勝局。
迫擊炮的炮彈,其實可以看成是大號的‘子彈’。
和吳彥已經能夠量產的7.62口徑的子彈不同之處在于,白馬神槍的子彈射出來的彈丸是實心的,而炮彈射出來的彈丸,卻是爆裂彈。
這種類似子彈的炮彈,也叫定裝彈,彈丸和藥筒(發射藥)是合而為一的,也有分裝彈的說法,那就是炮彈的彈丸和藥筒是分開的。
技術吳彥是有的。
可生產環節卻有很大的麻煩。
“又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