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那邊跟這邊相反,河道是流那邊的,所以在南河這邊也形成了沙灘和草原。
這就是所謂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河水的流向不定,所以常常造成這三十年可能這邊是從河東那邊留,河西形成沙灘,下三十年就可能河西那邊留,河東形成沙灘。
大河的河水也是那樣,一段是從東邊留,流到下一段是從西邊流。
從東邊留的,西邊形成了沙灘,從西邊流的,東邊形成了沙灘。
從王振站的地方往河的對岸去看,明顯能看到一大片的沙灘和草原,沙灘的形成是因為上游的水帶過來的,可是草原的形成,王振就不太清楚了。
從王振有記憶的時候,在河的中心那里就有好長的一片草原,大概有幾十畝左右,因為是在河心,所以就造成了草原的西邊是水,東邊是沙灘。
一到了夏天,羅家灣的那些養有羊,牛的農民就會在農閑的時候,趕著牛羊淌水來到河東的草原上放牧,甚至是其他村莊的人也常常把家中的牛羊趕到河東來。
草原很大,每個村的牛羊并不多,根本不用擔心草會吃光。
那些放牧的人們多數為了方便,都會把牛羊自由的放在那里吃草,然后下水洗澡。
水性好的甚至還可能去摸點魚蝦,帶回家給小孩沾沾腥。
王振家早些年的時候,也養過了幾頭羊,那些時候,一到了暑假的時候,就是王振放羊的時候。
多數的時候,王振都會再把羊趕在草原上隨羊吃草,然后就一直逮到水中逮魚蝦。
王振逮魚的本事不說有多牛,但是在和一起長大的那些朋友比起來,卻無人能及。
原因就是他學過抓魚和熟知抓魚的動作。
王振鄰居羅克松的前面那一家,男的人們叫做老張,王振要叫表爺,家里有個小孩,比王振大上兩三歲,叫做趙樂。
按照輩分王振要叫叔,但是王振從沒有叫過。
趙樂是和王振一起長大的,再加上離的近,他們是從小玩到大的玩伴。
老張是一個老魚匠,家里從小網兜,到大攔河網,樣樣都有,什么撒網,笆斗,只要是逮魚的,在王振的印象中在老張家都有見過。
雖然是生在魚匠世家,但是趙樂卻并不像他爸那樣愛逮魚,自然而然就沒有學會老張逮魚的那一手絕活。
教著無心,學者有意。
雖然是教趙樂的,但是常常在一起玩的王振卻在無意間學會了老張逮魚的絕活。
什么織網,編黃鱔籠等等......
這些都在王振無意間學會了。
那時候的王振,只要是下了大雨,隨便拿個網就能逮到一兩斤的小魚,這就是學過和沒有學過的區別。
因此,以前王振每次下了大河,在趕羊回家的時候,都能拿一兩斤的魚蝦和螃蟹回家。
這讓那些跟王振一起玩的小伙伴們常常羨慕不已。
想到這里,王振甜蜜的笑了。
大河承載了王振太多甜蜜的童年回憶,如果真的要說,起碼要幾天幾夜。
因為河水流向的問題,王振這邊的河岸很多的地方都很高,這些都是被水沖出來的。
就拿王振目前站的地方來說,離河水起碼有五米高,河岸很陡,從這里根本就下不去。
不過不用擔心,有高的地方,就有低的地方,王振往前走了一段,河岸就變的越來越低,等到他停下來的時候,河岸更是已經跟水面平齊了。
來到水邊,王振踩著岸邊的沙子,沿著河邊慢慢的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