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麥。
這是農場第二次收獲。
不過,規模卻不是第一次能夠比的。
因為上次只是收割幾十畝油菜,可是這次可是收割兩千畝左右的小麥。
因此,王振非常重視,一等王爹他們出發,立馬來到了王五爺家。
依舊是廣播。
王五爺的聲音,在村里面響亮的響起。
廣播的內容,就是與農場收割有關。
明天開始,一人八十一天,不管吃。
報名的年齡限定在十二歲以上,六十五以下。
男女不限。
鐮刀自備,男的去王大伯家報名,女的去找趙樂他媽報名。
廣播結束,王振這才松了一口氣,告別了王五爺來到了農場。
此時,游客們依舊準時而來。
不過的是,農場入口的通知,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
通知是王振寫的。
上面的內容是農場的小麥從明天開始收割,請游客們盡量不要進入麥田區域。
本來,這只是提醒。
讓王振沒想到的事,反而引起了一些游客的興趣,紛紛嚷著讓王六爺問問,可否專門劃分一塊田地,讓他們體驗一下農忙的感覺。
這讓收到王六爺消息的王振有點哭笑不得。
因為收麥子這活,可不是游客們想的那么容易。
又苦又累不說,還臟。
不過,既然游客都那么說了,王振不可能拒絕。
因此他考慮了一下,答應了下來,讓王六爺在黑板上面加了幾條公告。
內容非常簡單。
鑒于部分游客想要體驗一下收割麥子的感覺,農場決定劃分一部分田地給游客體驗,事后游客可以帶走收獲的十分之一,有興趣的游客可以找王六爺報名。
給王六爺說好,王振聯系了王爹他們,讓他們順便買了幾十個鐮刀。
而后,王振來到了餐廳和廚房的位置,繼續催生。
此時,經過這一段時間的催生,那些葡萄藤已經在榆樹與榆樹,竹子與竹子之間架構了一個簡單的框架。
接下來王振需要做的就是,讓那些簡單的框架催生更多的葡萄藤蔓,形成更多框架。
加長,加粗。
在葡萄藤的生長下,一個簡陋的屋頂正在形成。
按照王振的估計,這樣一天催生一點,也許不用到月底,就可以完成。
到時候,里面的小麥一收,種上野月季一催生,地面再一硬化,餐廳和廚房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催生結束,一上午又過去了。
在回家吃午飯,路過大門的時候,王振隨意問了一下王六爺游客報名割麥的情況,出乎他意料的是參加的游客竟然還不在少數。
沒辦法。
游客愿意受苦受累,王振總不能攔著不成。
畢竟,那可是掏錢找罪受。
他能做的不多,讓游客品嘗一下親自收貨的小麥,無疑是最好的回報方法。
中午,忙碌的王爹他們并沒有回來。
于是,王媽媽難得的炒了幾個菜。
王振吃飽喝足以后,則來到了趙樂家,開始詢問趙樂他媽報名的情況。
結果出乎他的意料,報名的婦女村民足足有將近上百人。
而后,他又來到了王大伯家。
數量同樣不少,老的少的,加起來五六十人也是有的。
這意味著,王振一天就要出一萬多工資。
還好,農場收割機不能進入的地方并不多。
按照王振的估計,一百多人,頂多三天左右,就能把那些地方全部收割干凈。
三四萬而已。
王振還是出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