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
這一次,已經不是水流的聲音。
而是隨著小池塘里面的水開始減少,下面的魚打波凌的聲音。
“快看,好大一條魚。”
“哈哈,大家快點加油,魚出來了。”
“臥槽,我看到一條黃鱔,那可是好東西。”
“來來,該我了,再舀點水,就可以抓魚了。”
看到有魚出現,一時間原本已經有點累的游客頓時就像是被打了雞血一樣,紛紛指著小池塘驚呼起來。
此時,因為水已經不多的原因。
那怕站在岸上,都可以看到水里面正在到處游的魚身。
因此,那怕不用王振提醒,那些舀水的人斗下意識的加快了舀水的動作。
一桶,兩桶,三桶。
水越少,魚就越明顯。
終于,伴隨著游客們再次舀了幾十桶以后,不少魚已經開始擱淺了。
“好了,還等什么,可以下去抓魚了。”
看到個一幕,一直在一旁指導的王振,第一時間提醒出聲。
“太好了,抓魚了。”
“噗通,噗通”……
聽到王振的話,兩邊的游客紛紛驚呼一聲,紛紛放下了手中的桶和盆,直奔溝里面。
“哈哈,我抓到一條鯽魚。”
“我去,這野生的魚就是不一樣,好難抓啊!”
“哎呦,農場主,快救我,我被螃蟹夾到手了。”
“快看,你身邊有條大鯰魚,快點抓它。”
抓魚開始以后,會的游客當即就有了收獲,不會的游客則在水溝里面追著魚跑,體驗者抓魚的樂趣。
這種樂趣,是釣魚和網魚體驗不到的。
因為誰也不知道,下一秒你抓到的是什么東西。
有可能是鯽魚,有可能是鯰魚,有可能是黃鱔,有可能是泥鰍,有可能是水蛇。
別人王振不知道,但是在場的游客玩的非常開心這一點,他卻是非常清楚。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會選擇下去逮魚,也有一些選擇在岸上指揮看的。
這樣的游客多數都是女游客,她們也沒有閑著,主要的工作就是拍照,發說說和群組。
這些群,有些是王振沒有進去的。
但是多數的群都有王振。
畢竟,以農場為主的游玩群,沒有農場主主就沒有靈魂了。
此時,那些重疊的群里面,多數已經早起的游客都已經在討論王振剛剛發的露天烤玉米和包水溝舀魚這兩件事。
懂的在解釋。
不懂得在聽。
也就在此時,那些沒有下去逮魚游客拍的照片,一下子就成為了最有力的解說。
原來包溝舀水逮魚就是這樣。
掏錢包一個水溝,然后自己想辦法把里面的水舀干,到時候就可以動手抓魚。
“臥槽,我最喜歡抓魚了,我要去包水溝。”
“看上去非常好玩,我要去玩。”
“這樣的抓魚方式,讓我想起了小時候,不行,我要去抓魚。”
“有要合作的沒有?我準備去包水溝體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