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容易,但是設計起來卻有點難。
因為王振買下來的那塊麥場是長方形的。
面對著馬路的那面是長。
挨著村里面的路是寬。
以麥場的面積,如果沿著兩邊的長蓋的話,差不多可以蓋十棟房子。
可是,這樣蓋的話,店鋪卻只能蓋五個,而且還是沿著街那一面才有,達不到利益最大化。
這也是為什么王振也規劃兩面都有店鋪的原因。
關鍵的是,現在的情況是,如果按照王振的規劃,的確可以讓原本只有五個的店鋪變成八個,但是也有一個弊端。
那就是在西南角那一邊有片土地利用不了,東北角拐角的商鋪與北邊不相連。
這不是王振想要的。
因此一番考慮,王振結合土地的面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規劃。
沿路兩邊的商鋪不變,正規正矩。
而在拐角的那個商鋪,則兩邊開門,后面與西南角的那一片土地相連,蓋一棟類似于葫蘆的樓。
這樣的話,既可以解決商鋪的問題,還可以把所有土地最大利用化。
構思好以后,王振畫了一下,在心中合計了一下,確定了沒問題以后,當即便招呼著幾個姑父開始幫忙測量畫線。
測量是用的卷尺。
目的是讓每一個商鋪的面積,大小統一。
先量總面積。
除去想蓋的間數,就是房子的面積。
按照王振的想法。
這些沿街的商鋪,他是準備統一蓋成一樓商鋪帶廚房,二樓客廳待客,三樓房間住人的樓房。
至于四樓則是樓頂。
同樣在王振的規劃之類。
他準備蓋房子的時候,把所有的樓頂都連接起來,專門做一個聊天喝茶的廣場。
測量結束,接下來就是畫線。
這一點在農村,都是用的石灰水。
等到畫完,原本空蕩蕩的土地,也變成了一道道白色的格子。
此時,負責買磚,買水泥的的王爹也回來了。
在眾人的幫助下,把買好的材料,堆到了路邊。
就這樣,轉眼間天黑了。
忙碌了一天的王家人和農場工作的小伙伴們紛紛回家了。
一夜無話。
伴隨著雞鳴,日子來到了初九。
早晨,待到大家都來到農場以后,王振也開始了新的安排。
“爹,哥,表哥,你們三個今天繼續聯系磚廠拉磚,聯系拉水泥的拉水泥過來,聯系賣石子的拉石子。”
“大姑父,五姑父,小姑父,你們今天的任務就是上街買鋼筋。”
“趙樂,趙根,趙乾,趙旺,你們今天的任務是叫幾個人開始去大河拉沙。”
“至于剩下的人,則繼續刮糞澆樹。”
人到齊以后,王振開始熟練的給大家安排工作。
而被安排到工作的人,則笑著應聲完,便紛紛開著拖拉機出發去了。
于是,一會的功夫,農場的大門口就只剩下王振。
見此,王振跟王六爺說了一聲,便朝著王大伯家走去。
“大伯,在家不?”
遠遠的,還未到門口,王振就率先喊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