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此時,陳應卻大口喝著茶,感覺非常可口。
全旭望著陳應道:“我喜歡直接,有什么就說什么,別拐彎抹角!”
陳應哪里不知道全旭是為了故意懲罰他,他如同小鳥叨米一樣點頭:“全公子,陳某的東主聽說全公子手中有一批糧食!”
“不錯!”
“多少?”
“馬馬虎虎十萬石吧!”
全旭與盧象升在商量的時候,知道大名府因為旱災的原因,糧食減產約三成,糧食出現缺口,不過,并不嚴重。
真正需要顯眼糧食短缺的時候,要到明年的四五月份,那個時候,糧食才會真正影響百姓的生存。
然而,外來災民,特別是陜西、河南方向的災民涌到大名府,加劇了大名府的糧食缺口。
事實上,這些災民并沒有影響到糧食市場的供需,畢竟,他們沒錢買糧食。
可是,盧象升采取強硬的手段,迫使士紳大戶捐獻錢糧抗災,這些士紳就不樂意了。
大名府的主要糧商,其實都是大名府的士紳大戶的代言人,他們被幕后的士紳控制,有意縮見糧食的出貨量,加劇了百姓的恐慌。
盡管盧象升多次出面宣布糧食充足的消息,可是百姓嘴上說著相信盧象升,卻暗里采取各種方式囤積糧食。
因為天災和人為的因素。
大名府的糧食價格一路走高,而在賣方市場操作下,百姓那點積蓄,大都流進了士紳的腰包。
盧象升面對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全旭給盧象升的投名狀,就是利用糧食,讓大名士紳吃一個悶虧。
現在的大名士紳們,利用災民和百姓的恐慌情緒,他們賺得盆缽滿豐,不僅彌補了被盧象升逼迫捐獻的損失,反而大大的賺了一筆。
可是隨著全旭的到來,最大的變數就出現了。
一旦讓糧食的價格回落正常水平,他們還賺誰的錢?
正所謂,有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士紳大戶控制著大量的土地,在正常年月,其實他們還真賺不了多少錢。
他們的地不是自己種,都是由佃戶種。哪怕收上三成或者四成的租子,一畝地也就五六斗的樣子,三四錢銀子。
一萬畝地也就三四百兩。
由于旱災,加上他們的操作,糧價漲了四五倍,他們在同樣的糧食下,卻多賺了四五倍的錢。
當盧象升運著四千石糧食進入大名府城,這些士紳立即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同時,全旭全公子這位外來的富戶,也進入了士紳的視野。
士紳大戶也有鈔能力,很快就把全旭的住址問出來了。
若非全旭在第一時間搭上了盧象升的線,像他這么撈過界的行為,就會在大名府犯了眾怒。那些士紳會毫不客氣,派出家丁,裝扮成土匪,把全旭給干掉。
可是,現在他們反而不敢了。
因為,他們打聽到盧象升把手底下的衙役以及各種胥吏,派出來盯著各大豪門大戶,目的是顯然易見,就等著他們動手。
只要給了大名知府盧象升口實,盧象升保準不會跟他們客氣。
在這種情況下,士紳大戶們連夜碰了一個頭,最終拿出一個暫行性的辦法,派人前來探探全旭的底細。
于是,陳應就來到了金堤的全氏大院。
當聽到十萬石的時候,陳應反而不相信了,十萬石糧食,在這個時代,需要上萬輛大車來運輸,這樣的規模沒有理由可以瞞住整個大名府的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