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冤家宜解不宜結
孔子門下三千門徒,七十二真傳弟子,可謂是桃李滿天下。
然而,孔子的教學方式,也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教育模式,既分啟發教育,因材施教和學思結合。
通俗來講,這其實是一個精英式的教育。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篩選的過程,與現在的月考和期考,大至雷同。
所謂的有教無類,就是你可以學習,但是能不能學到真東西,那就是看個人的天賦和領悟能力了。
對于私塾,其實老師帶的學生,很少,多者二十余人,少則數人,甚至有的家庭殷實,就專門請幾個老師教導一個孩子。
當然貴族階級一般都是如此。
私熟中讀書教育,首重識字和背誦,教師教讀句逗,首重字形、讀音,區分四聲。
如《論語》開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老師在“子曰”邊點一小點,領讀“子曰”,學生也跟“子曰”,然后點讀“學而時習之”,然后圈讀“不亦悅乎”,學生均跟著照讀。
這就是老師教學生讀書,也就是所謂句、逗之學。等到更深一些,如教讀“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句時,必在第二個風字、雨字右上角畫個圈,作為標識,教讀作去聲,即“春風風(讀如奮)人”、“夏雨雨(讀如育)人”,這樣使學生在讀書時,通過拉長聲音的大聲誦讀,自然而清晰地區分四聲,記牢讀音,這也是學作八股文的基本功。
這樣的精英式教育,不僅緩慢,而且成本太高。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全旭的金梯書院,此時有一百多名學生,如果把他們培養秀才的水平,至少要花費十到二十年。
先不說十到二十年的教育成本,光吃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可是到了十幾二十年以后,要這群秀才有什么用?
這樣的教育方式,全旭負擔不起,也等不及。
在全旭看來,私塾教育并非完全可取,也非完全不可取,至少在培養中高端人才培養的時候,私塾教育是非常好的,比應試教育下的那種教育方式,要好得太多。
就像楊振寧,他在四歲的時候跟著母親認字,一年多的時間他學了三千多個字。而應該試教育下,要學三千多個字,至少需要五到八年。
啟蒙教育,基礎知識普及教育,后世的教育模式成本低,效率也更高。
但是,這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教材和教育方式的改革。
首先要有黑板,也要有粉筆。
這樣以來,老師在教授學生的時候,就可以采取后世的那種方式,把重點內容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跟著老師在黑板上學習。
望著粉筆,全旭也在考慮另外一個問題。
孫望祖和牛金星能不能接受自己這樣的理念?
不過,他并不在意。
大明的科舉之路走到了極致,朝廷需要的讀書人非常有限,三年才三百多名進士,大部分秀才和舉人都是沒有出路的。
有錢,還怕找不到聽話的讀書人?
如果牛金星不聽話,全旭不介意讓他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無論牛金星有多大的野心,反正他既然來了,全旭沒有答應放他再走,要么為他所用,要么就是死。
就在這時,倉庫外面傳來輕微的腳步聲。
袁世卿帶著十幾名軍大衣來到倉庫里。
眾軍大衣們也沒有東張西望,紛紛低頭站在門口。
“東家!”
全旭指了身后的書籍道:“把這些書和粉筆,搬到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