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五章為了我們的飯死戰不退
耿如杞其實與盧象升一樣,也算是明末比較有為的官員,他擔任過兵部職方司郎中、遵化兵備道副使,而且其人博覽群書,見識不凡。
在后金大軍既然殲滅山西軍的時候,卻在最關鍵的時刻撤退,留下四五百名騎兵看著他們,這讓耿如杞有了充足的時間,他指揮麾下山西軍,幫助許家堡村民,奪回許家堡。
此時,他已經猜測到了南邊保定方向應該是來了勤王大軍,只是他并不清楚對面來的人是誰。
可是不多久,就聽到隆隆的炮聲響起,九十六門重炮,對于熟悉明軍編制的耿如杞而言,這一定是一支大規模軍隊。
明軍裝備數量最多的火炮,其實就是碗口銃和虎蹲炮,接著就是子母炮,但是這幾種火炮,在外行人聽來,炮聲差不多,可是對于熟悉軍備的耿如杞來說,太清楚不過了。
后金騎兵是啃不下一支擁有三四萬兵馬的部隊,除非這支軍隊領軍的是一個酒囊飯袋,在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不是據村落而守,而是壓上去。
耿如杞冷聲喝道:“長槍兵在前,弓箭手、火銃居次,各部依次列陣,全軍壓上去,向后金軍隊發起進攻!”
“進攻!”
山西軍將領面面相覷。
山西總兵張鴻功解釋道:“耿巡撫,將士們從前天中午吃了一頓飯,到現在,早已饑腸轆轆,人困馬乏……”
按照明軍規定,部隊抵達當天,是不準發糧。
這是明朝文官整出來的操蛋規定,用意就是用兵需餓,就是養狗不能讓吃飽,餓狗才會兇。
可是,人不是狗。
山西兵的戰斗力放在大明諸軍,絕對可以排在前十,然而問題是,山西軍頻繁調動,根本就沒有領到軍糧,所攜帶的干糧也寥寥無幾。
“進攻,本官不會再下第二次命令!”
作為文官,耿如杞可不屑向那些參將、游擊解釋自己的目的和用處,山西軍將士只需要執行就行了。
耿如杞的安排,憑良心說其實是沒錯的,平原之上,特別是在凍土堅硬的情況下,到處都是道路,即使沒有路,人走得多了,也就成了路。
這樣雖然非常適合騎兵沖鋒作戰,可問題是,騎兵需要空間進入調頭、也需要空間給戰馬進行提速。
山西軍壓上去,搶占空間,失去空間的騎兵,根本就來不及加速,這樣以來,就像飛機沒有足夠的跑道助跑一樣,根本無法起飛。
沒有速度的騎兵,對于步兵而言,只是一個靶子。
就在山西軍一邊整隊準備出發的時候,許家堡的許定國,帶著許家堡的幾名宿老,年輕后生,為了感激耿如杞、張鴻功等山西軍的幫助,給他們送來了一千斤麥子,五百斤豆,加上一些雜糧,湊了兩千斤。
兩千斤雖然不少,可是對于五六千人山西軍而言,人均不到六兩糧食。
不過,有了這些糧食山西軍士兵們眼睛中迸射出了狼一樣的綠光。
耿如杞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他知道將士們太疲憊,也太餓了,手中無糧,他也不會憑空變出糧食,現在有了兩千斤糧食,糧食雖然少,總能解決一部分燃眉之急。
耿如杞道:“埋鍋造飯,吃過飯之后,咱們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