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民夫圍著前線陣地,開始往地上砸木樁,那種木樁粗約海碗口大小,長約三米,其中一米的位置埋入地底。
每根木樁隔離大約十余米,然后在木樁上用纏繞著帶著鐵蒺藜的鐵絲,用這種東西當作籬笆一樣,把整個大營都圍了一圈。
除了這道鐵絲網,同時還有新玩具。
那就是原始的投石機,當然,并不是傳統的投石機,而是配重式投石機,還有一個俗稱叫襄陽炮。
這種投石機效率更高,可以把三百斤重的巨石或沙包投擲到二三百步之外。
全旭自然沒有巨石這樣扔著玩,他采取的則是燃燒彈,而且是土法制造的凝固式汽油燃燒彈。
全旭指著外面的防線道:“咱們的火炮炮彈和火藥都是有限的,打一炮少一炮,所以,能用投石機解決的問題,盡量不要用火炮!”
劉全張了張嘴,他知道火藥的庫存量,但是全旭既然這樣說,他也沒有反駁。
全家軍在遵化城外的防御體系形成了最外圍以鐵絲網和投石機、箭塔為依托,至于弓箭,也不是普通單兵式弩機,而是重弩。
反而全旭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力,后金在俘虜百姓的時候,也是有針對性的,沒有技術,沒有能力,老弱病殘直接殺掉。全旭現如今有五十三鎮五六萬百姓,超過三分之一都是青壯工匠,擁有各種技能。
鐵匠、木匠、石匠、泥瓦匠、會燒制瓷器的窯匠,會雕刻、會紡織的,會釀酒、會養殖……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隨便拎一個人出來,都是個頂個的人才。
在沈明澤的統計下,這五十三鎮里,擁有秀才以上功名的讀書人就有四百多人,當然,進士、舉人之類的不過百八十人,至于沒有功名的生員,多達兩千人。
這樣的人,自然會被利用起來,統計百姓的戶籍,年齡、能力,在沈明澤的管理下,五十三鎮百姓,才從五萬多人變成可利用的資源。
有了有效的統計,合理的分工,效率也高了起來。
鐵匠負責打鐵,全旭一個命令下去,他們自然知道打造什么東西,木匠、石匠同樣如此。
這么多的讀書人,如果全旭不利用,那就對不起他了。
全家軍的識字班從最初的基層軍官,到目前為止,開始全面推廣,這些拿著刀槍的全家軍將士,從最基礎的操訓手冊上的每一個字開始學習。
當然,全旭也不怕這些東西泄密。
可以說職業軍隊最難的不是訓練內容,而是相應的后勤體系,以全家軍一個步兵團為例,每個團五百八十四人左右,每個人的戎服就是四季四套,可事實上呢,哪怕是朝廷待遇最好的關寧軍,也無法做到這一點。
原因很簡單,沒有機械化,大規模分發服裝很不現實,讓民婦來做服裝,一套衣服他們需要做十天半個月,如果是從棉花開始做,半年都不見得可以做一套出來。
但是,這樣的服裝,對于后世的服裝廠來說,流水線生產,一天幾萬件都不是問題,幾百件那只是家庭作坊級別的小廠產能。
當然,訓練耗費最大的是鞋子還有食物,特別是肉食,如果士兵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根本無法承擔高強度的訓練,以全家軍的訓練水平,他們每個士兵一個月的菜金就高達三四兩銀子。
這樣的生活費可比普通小地主高多了,如果不是全旭這樣的人,誰能養起這樣的兵?
全家軍三千人的部隊給養,比普通明軍兩萬人馬都要多,至于現在兩萬多人規模的部隊,糧食、肉食,基本上讓全旭都感覺到了壓力。
他其實還可以擴軍,有足夠的人手,但是他不能,因為給養太難了。
全家軍從上到下,人人參與文化課學習,全旭不求他們有多少文化,至少可以看得懂軍令,軍紀,軍規,以及各種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