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三章全旭的麻煩也是不斷
全旭對這些金梯書院的學生并不是真正的失望,他們只是一群孩子,對于整個世界也是一知半解。
全旭當著全校師生的面,開始了口若懸河的演講。
這個題目,就叫讀書人的風骨。
對于這種東西,全旭是信手拈來,不過內容放在大明卻是有些大逆不道,他開始講的是明初大儒方孝孺:“方孝孺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太師,德高望重,博學多才,在成祖打進南京城,建文帝失蹤,但是滿朝文武皆視建文是大明正統,成祖想收買方孝孺,方孝孺在明太祖陵前將他一通臭罵,逼得成祖下令滅其十族,也留下了“天下讀書人是殺不絕”的遺言。方孝孺的執拗在于對君臣大義的堅持,他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全了君臣之義,也堅持了“自古忠臣不事二主”的政治操守……”
全旭很難正經起來,一旦正經起來,他就開始滔滔不絕,這種文章在后世沒有八千,也有一萬,反正是經過長時間的沉淀。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淡泊名利型,他們無心仕途,堅持在學校教書育人,誨人不倦的,他們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明曉事理,為人正直。
哪怕是請客人吃飯,如果客人感興趣,他們能將每一道菜每一壺酒的來歷和做法都細細的跟客人分說,如數家珍,跟他們一起,你永遠不用擔心找不到話題。
讀書讀到動情處,他們會淚流滿面,甚至伏案痛哭。
有人說猶太人是世界上最會讀書的民族,這話沒錯,但是放到一百年前,猶太人自己恐怕都不敢這樣說,因為在古老的中國還有這樣一群讀書人。
他們也許一生中沒有太大的成就,但是做人絕對正派,國家危難關頭,他們會挺身而出,不能力挽狂瀾,便以身殉國,這種人,我們一直稱之為“士”,他們對得起這一包含著無數榮譽的崇高稱號。
他們讀書,不是為了明曉事理,而是直奔金榜題名而去的,十年寒窗苦讀,圖的就是光宗耀祖,盡享榮華富貴,如果不能如愿,他們的心理就會扭曲,輕則憤世疾俗,重則起兵造反甚至干脆投靠外敵。
他們沒有家國的概念,只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美其名曰“良禽擇木而棲”,宋朝敵軍都兵臨城下了仍在相互傾軋內斗不休的士大夫,南明滅亡后,在南京城外跪滿一地的高官,都是這類讀書人。
他們心胸狹隘,頑固不化,死抱著圣賢之書不放,碰到新奇的事物他們的本能反應就是將其毀滅,實在無法毀滅的就極力抗拒,反正絕不接受!
對于那些幼兒,可能不太明白,年齡稍大一點的也一知半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們則感覺深以然。
他從讀書人的堅持,讀書人的原則,讀書人的底線,讀書人的涵養以及讀書人的責任,方方面面開始講述讀書的真正風骨。
就連教師們也對全旭的觀點,沒有辦法反駁,因為全旭講的都是儒家楷模,比如心學王明陽,大公無私于少保等等。最終全旭以唾沫自干,那不叫涵養,那叫懦夫,別人都吐到臉上,還忍個屁?為結束語。
這場別開生面的演講,有些震撼人心。
在全旭的蠱惑下,金梯書院的孩子們瞬間沸騰了,他們撿起土坷垃,或者其他朝著眾秀才們身上砸去。
全旭制止了學生們的憤怒,對付讀書人,有對付讀書人的辦法,他們充當華陽社的走狗不就是為了可以走捷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