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零章牛歡喜的春天
哪怕是三千多斤每車的重型載重馬車,其實遠遠無法解決懷遠鎮的運輸難題。
懷遠鎮的問題,與遼南幾乎如出一轍。
天氣寒冷,百姓需要用煤炭取暖,懷遠鎮雖然不缺煤炭,可問題是懷遠鎮周圍卻沒有煤炭,距離懷遠鎮最近的煤礦將近一百七十多里。
對于后世而言,一百七十多里,幾乎不算距離,也就是一個小時而已。更何況這個時代的坑爹的運輸能力,偏偏煤炭是人們的生活必須品。
隨著天氣越來越寒冷,懷遠鎮的公平軍和其麾下的百姓,每天需要燒掉大約五六萬斤煤炭,五六萬斤煤炭,放在后世,也就是二三十噸的樣子,一輛大卡車就可以拉完了。
然而問題是,這只是明末,如果用獨輪車,每車裝載五百斤左右,那就需要一百多車,按照每輛車日行四五十里,滿足懷遠鎮的生活消耗,至少需要投入至少三百多輛車。當然,這只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煤炭,可是隨著興建的高爐既將投產,懷遠鎮消耗的煤炭將增加十數倍甚至數十倍增加。
那樣以來,運輸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即使采取這種重型馬車,可問題是,每輛馬車需要兩匹馬,運輸成本的增加,卻讓懷遠鎮百姓,生活成本成倍增加。
采取駱駝馬車運輸的方式,總算可以緩解了懷遠鎮最棘手的問題。
在開采或不開采鋼鐵的時候,陳應、崔成友和羅世明也產生了分歧,首先是全家莊鎮擁有無數質量好,價格低廉的鋼鐵,可以滿足懷遠鎮的需求,只是因為運輸問題,造成了極為不便。
眼下,越來越不太平,想從全家莊鎮把鋼鐵運到懷遠鎮,難度其實并不比把鋼鐵運到遼東要小。
通過陳應與崔成友、徐彪等人的商量,決定在懷遠鎮建造高爐,開始冶煉鋼鐵,煤炭煉鋼的難題,其實在全家莊鎮已經解決了。
普通的煤炭不能煉鋼,這需要使用焦炭,而且高爐的建筑形式,工作原理也由于牛歡喜全面掌握。
在全旭的指導下,全家莊鎮的鋼鐵作坊試產、生產相當順利,正應了那句話,站著說話不腰疼。
牛歡喜以為高爐煉鋼非常容易,他已經獲得了牛結實的真傳,完全可以挑大梁。
結果,現實卻啪啪打臉。
經過數次失敗,反復受挫,終于,懷遠鎮的高爐在崇禎四年的年初獲得了成功。
在崇禎四年的二月二龍抬頭,懷遠鎮的鋼鐵作坊終于竣工了。
“真他娘的不容易啊!”
牛歡喜望著眼前的高爐,大發感慨。
這座高爐建了拆,拆了建,中間還坍塌了一次,最后還是他幫忙請了幾位專業建筑師接手整個工程,才算是搞定了。看著那根通天巨塔般的大煙囪,他也有點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