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結果一樣,全家軍就會玩一套,地雷炸,大炮轟,火銃射……
翻來覆去,就是這一套。
然而,就是這么簡單的套路,偏偏荷蘭人看得通透,卻沒有可以應對的辦法。
其實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誰都懂,只能拿人命往里面填。
荷蘭人比建奴的人口還少,而且更加惜命,他們怎么惹得把自己人往里面填?
可是,不舍得,那就讓炮灰繼續上。
在皮鞭和火銃的威脅下,荷蘭人又向全家軍的陣地發起了又一次聲勢浩大的進攻,這一次,荷蘭人學聰明上,他們使用艦炮發射葡萄彈。
葡萄彈采用網兜將散彈裝捆成一束,很像是一串葡萄,故名葡萄彈。射程雖比不過實心彈,但是近距離發射一炮可以瞬間撂倒幾十個敵兵,足以讓一個步兵中隊潰散。海戰中可以將敵方軍官和水兵大片撂倒,達到癱瘓敵艦的目地。
只聽到一陣陣巨大的轟鳴,成千上萬的葡萄彈鐵掃把似的掃過,鐵絲網前頓時掃得東倒西歪,在極短的時間內,全家軍的鐵絲網已經不復存在了。
看著讓印度騎兵最討厭的鐵絲網不復存在了,這些印度騎兵縱馬狂奔,怪叫著沖鋒。
“就你們有葡萄彈嗎?”
劉全冷笑著拿起對講機:“各炮位注意,換葡萄彈!”
隨著全家軍換成了葡萄彈反擊,全家軍陣前馬上就變成了修羅屠場,破裂的盾牌和斷肢帶著血拋起老高,持盾手和戰馬被打得血肉模糊,死得那叫一個慘。
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隨著地雷再次被引爆,只聽到雷場中騰起一團團駭人的火光,陣陣可怕的爆炸轟鳴此起彼伏,印度騎兵將士被沖騰而起的火焰和硝煙吞噬,裂肢像被大風掃中的稻草似的飛揚起來。
如果說全家軍有三板斧,那么鐵絲網和地雷絕對算一個,用掉地雷,只能炸一次,要等荷蘭人退兵的深夜里,全家軍將士才會重新布置地雷。
繼續進攻,全家軍只能短兵相接了,但凡有點腦子的指揮官都會明白一個道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可問題是,荷蘭人的腦子犯抽了,居然下令撤退,不再進攻,關鍵時候,功虧一簣。
荷蘭炮兵又開火了,目標還是那該死的戰壕,他們該不會是想用炮彈把壕溝填平吧?
真是異想天開。
這隆隆炮聲并沒有影響到全家軍的胃口,戰壕里的全家軍將士聽到炮聲就捂住碗,省得飛濺的泥土弄臟了碗里的肉,等炮聲過去了繼續大嚼馬肉。
只要他們呆在戰壕里別四處亂跑,荷蘭人就算將庫存的大炮全打過來也奈何不了他們,相反還會為他們送來大量鉛彈和炮彈,何樂而不為?
就連全家軍炮兵也懶得開火壓制了,笑瞇瞇的看著荷蘭同行的表演,暗暗計算著這次能撈到多少發炮彈,或者那些打過來的鉛球能熔成多少發供火槍手使用的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