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二零章金屬風暴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一種精神。也是儒家非常可貴的精神,影響了華夏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這種精神往往很難獲得大眾的共鳴,有時甚至被人認為是迂腐。但真正的儒者都知道,這種精神正是儒家的不共之處,儒者如果沒有這種精神,等于失去了儒者的靈魂。
而同樣,華夏如果沒有這種精神,也沒有了五千年的文明與傳承。從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等。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聞雞起舞的祖逖與劉琨,他們明明知道不可為,偏偏帶著家仆和追隨者,高舉北伐的大旗,浴血奮戰,扶大廈之將傾,挽社稷之危亡。
當然,還有岳飛、文天祥、史可法,秋瑾,***等等。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是一個工業強國,而中國卻是半殖民半封建的農業國,日本人有飛機,大炮,坦克,而中國卻只有少量的槍炮,面對日本人的槍淋彈雨,那些人也知道明知不可為,但是,他們沒有退縮。
迎著炮火,明知必死卻依然含笑沖向敵陣的士兵,勝利與否與他們已經無緣,他們只是知道,這個國,必須有人去慷慨赴死。
在朝鮮,在長津湖,在橫城,在上甘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同樣明知不可為,但是,他們卻堅持下來,從而打出了中國的國威。
全旭看著非常多“理智”的文章,文章里有理有據地分析了你為什么要愛國,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不愛國。比如說“你愛國,國愛你嗎”,或者說“這樣的國家如何讓人去愛”。
事實上,中國之所以成為四大古國唯一一個可以延續下來的國度,唯一一個主體民族,依靠的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
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上從來不缺乏理智的聰明人。但這個民族能夠生生不息,靠的是無數偏執的守望者。
比如,鄧稼先、錢三強,何新民、趙九章,袁老爺子。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精神。
有多普通人,他們也沒有什么豪言壯語,甚至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有什么偉大意義,他們只是執著地認為,這樣這是最后的倔強。
鄭芝龍率領的鄭氏艦隊,所做的事情看似愚蠢和瘋狂,事實上,卻是中國人血性的釋然,也是人性的綻放。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反應,在看到全氏艦隊的槍炮犀利,聰明的西班牙人和荷蘭人,聰明地選擇了避讓。
這是聰明人的本能,這是西洋人的本能,也是他們的本質,欺軟怕硬。
中國人和東方人,在華夏精神的思維下,還有另外一種選擇,那就是慷慨激昂,壯懷激烈……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鄭氏艦隊掛滿帆,乘風破浪,遠遠望去,帆影重重,遮天蔽日,風馳電掣。
在蒼茫的大海上,鄭氏的崛起,離不開鄭芝龍這種光棍的賭徒心態,也是命動給鄭芝龍開了一個可怕玩笑,此時的鄭氏,還不是最強盛的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