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九章智商真是硬傷
對于大明農民來說,耕地最好用的還是牛。然而,遼東的農民,普遍用駿馬耕地,特別是雙匹駿馬拉動的雙樺犁,一天可以耕地二三十畝。
這個效率是非常不錯的,在機械化沒有到來之前,這已經是畜力時代的巔峰了,遼東的農民,種植了大量的農作物,不再采取單一的糧食模式。
因為糧食永遠吃不完,賣的話,價格又沒有經濟作物高。每個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稱,一畝地的棉花收入超過兩畝地的麥子。特別是亞麻,這種新型紡織材料,是全家軍的標志性裝備。
全家軍的作訓服以及貼身衣服,都換成了亞麻質地,而且因為全家軍引領了潮流,從而獲得了較大的市場。
然而問題,駿馬的利用率提高,直接造成一個惡劣的影響,那就是因為駿馬數量的增加,直接就造成遼東的空氣中,永遠都彌漫著一股濃郁的馬糞的味道。
而且是揮之不去的馬糞味。
現在的遼東運輸,因為鐵路的出現,特別是這個年代,修建鐵路的速度是相當危險的,盡管如此,遼東的鐵路并沒有刻意追求速度,不像美國利用華人修建鐵路,十二個小時可以修建二十多公里。
然而,每公里都要死上十幾二十幾個華人,美國的繁榮是建立了華人的累累尸骨之上,雖然遼東的鐵路修建慢,不過,已經修建到了海州、蓋州、復州、至少遼南四州,實現了州州通。
隨著這種運輸被蒸汽火車代替,遼東的運輸主力駿馬,價格自然而然的暴跌,現在就算是在金州城中,擔任一名普通工人,家里也養活至少一匹馬。
駿馬成了遼東百姓的標配,普及率甚至一度超過了后世的轎車擁有率,不騎兵不好意思出門。
遼東不僅僅因為駿馬,出現每天多達十幾二十幾起的交通事故,也出現了交通擁堵,這讓全旭非常頭痛。
利用人力自行車,減少交通壓力只是第一步,只要皮尺部可以成熟生產自行車,就把摩托車再仿制出來。
摩托車與自行車最大的區別就是多了一個發動機,其他基本原理一致。
全旭騎著駿馬來到位于遼東研究院的大院,一座簡陋的工房內,五六輛外形相當粗狂的自行車。
這種自行車是以二八大杠為原理仿制的,雖然說自行車不算太過復雜,卻因為遼東的工業制造底蘊,成為了現實。
就像自行車的車軸、軸承、轉向軸等部件,都已經在其他設備上運行成熟,唯一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充氣輪胎。
其實橡膠技術最早運用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在橡膠的原產地,當地印第安人把橡膠樹叫做“眼淚樹”,并用土法制作成盛水器、橡皮球等橡膠制品。后來西班牙人逐漸從當地印第安人那里學會了采膠和制作橡膠的方法。
現在已經有了橡膠制品,就是西班牙人對付土著奴隸的橡膠棍,里面以鋼鐵作為筋骨,外層包裹著橡膠,可以做到做到,傷而不殘,不影響土著干活。
讓孫元化非常意外的是,全旭居然會騎自行車,而且動作非常熟練,但是轉念一想,這輛原形車就是全旭弄過來的,也就不那么奇怪了。
海倫娜隨后看到全旭居然騎著自行車,讓她頗為好奇:“這是什么東西?”
“自行車!”
全旭非常得意,皮尺部還是要點臉的,沒有完全照搬二八大杠,而是自作聰明的在后面加了兩個小輪子,這樣倒是可以穩定自行車,讓自行車不容易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