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好的,我加強鍛煉!”
袁可立突然滿臉苦笑道:“可國事如此,我如何才能保持好心情?”
袁可立其實不知道,在這個時空,崇禎面臨的局勢好多了。
首先,全旭從中原和西北移民一千余萬人,將災民人數減少到了最低點,而且還可以每年給京城提供兩百萬石糧食。
更為關鍵的是,建奴沒有能力入侵,在流寇也陷入了低谷,可就算如此,朝廷財政依靠里的困難,朝廷大臣們天天扯皮,國事堪憂。
如果是在歷史的同期,今年的冬天,滎陽大會開始召開,在這次大會上,高迎祥部將的李自成以卓越的軍事才能,提出了聯合作戰、分兵迎敵的戰略方針,就是把農民起義軍分成東、西、南、北四路,出擊和敵人作戰,把起義軍的主力放在敵人兵力薄弱的東面。
李自成的遠見卓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同意,一致決定就以此戰略方針指導作戰。隨后,高迎祥和張獻忠率領起義軍的主力東進抗敵,一路節節勝利,所向披靡,并且一舉攻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并且扒了老朱家的祖墳。
偏偏大明的大臣們把勁沒有用在關鍵的地方,事實上,早在全旭與荷蘭人、鄭芝龍爭戰的時候,他們想著一切辦法扯全旭的后退。
首先是有大臣建議給湖廣長陽遼王換封地,現任第九任遼王朱術雅就被提到了面上,將其一大家子移到遼東。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把庶十五子朱植封為衛王,洪武二十五年,封為遼王,朱植在廣寧衛待了二十多年,直到建文四年,移封荊州。
聽到這話,全旭笑道:“好啊,別說遼王,把寧王也移過去,我也愿意!”
袁可立望著全旭,長長嘆了口氣:“他們是想把你架在火上烤,我知道,烤你的其實不是你,而是朝廷。真讓遼王去了遼東,遼東就成了大明的遼東了嗎?”
“呵呵!”
全旭道:“遼東一直都是大明的遼東,這一點任何時候都無法改變。”
袁可立低頭沒有說話。
他了解這些大臣,以這些大臣的秉性,他們只會在全旭妥協的時候,變本加利,可是一旦全旭不妥協,只怕朝廷馬上就陷入內戰。
放眼整個大明朝,根本就沒有人可以制衡全旭了,盧象升以前還有機會,可是自從把盧象升調離了廣寧府,盧象升與全旭的實力差距越來越懸殊。
袁可立是一個知兵的人,天雄軍雖然放在大明是一等一的精銳,可問題是,與全家軍相比,差距是非常明顯的。
袁可立可是知道全旭有多少戰船,就以飛魚戰船為例,這種飛魚戰船有二十四門艦炮,全家軍擁有六七百艘飛魚戰船,光火炮就讓整個大明的軍隊為之絕望。
袁可立望著全旭道:“其實你不該回京!”
“老師,我已經回來了!”
全旭擦擦嘴,笑了笑道:“你是不是聽到什么風聲了?”
“有人提議,晉封你為德國公!”
全旭目瞪口呆:“德國公?”
袁可立盯著全旭的眼睛:“對,德國公世襲罔替,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
“明升暗降?”
全旭撇撇嘴:“能不能玩點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