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五章遼東驚聞萬歲聲
遼東的三月,寒風依然凜冽。與其相反的是,遼東的冬天降雪不多,只有薄薄的一層,開春以來,這層積雪沒有來得及濕潤土地,就不翼而飛。
在這種情況下,田地是沒辦法播種的,就算咬著牙播種,種子在土壤里也不會發芽,與大明各地相比,遼東百姓的積蓄是最多的,哪怕三五年絕收,不會影響百姓的生活。
這些百姓,都是窮怕了人,所以,家家戶戶都修建了巨大的糧倉,這些糧倉都存滿了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可是天不下雨,卻急壞了所有的百姓,包括遼東的官員,他們請求全旭進行人工降雨。
如果全旭不提出所謂的鍋蓋理論,也不說出自己的人種降雨的能力,這些官員和百姓不會找全旭人工降雨,最多找全旭設祭壇,求雨。
可問題是,全旭自己提出來了,自己可以人工降雨,那么無數百姓就圍在武威侯府門前,久久不愿意散去。
全旭接到這種價值三千美元,事實上,國內售價僅為三千塊人民幣的典化銀火箭彈的時候,有些失望。
這并不是遼東那種十五聯裝或十二聯裝的火箭彈,而是僅僅只有四聯裝,而且沒有自行車的車輛,發射架非常簡陋,簡直可以那種大名鼎鼎的107火箭炮比拼一下(百度有wr98增雨防雹火箭發射視頻)。
為此,這些裝備抵達以后,全旭成立了獨立的火箭炮部隊,這支不承擔作戰任務,只負責發射火箭彈進行人工降雨的部隊,這支部隊由遼東軍事學院的學生兵組成。
當然,學生兵擔任發射車的車長兼指揮員,一輛發射車由一輛四輪馬車、將后世購買過來的四聯裝發射架,與固定螺絲,安裝在四輪馬車上,這種四輪馬車擁有十二名士兵組成。
四輛發射車為一個排,十六輛發射車則為一個連,六十四輛發射車組成一個營,以營以上不設其他單位,共計六個營,這支部隊被全旭命名為火箭軍。
事實上,真正發射的時候,根本就用不了這么多人,全旭也是為了培養后世的火箭彈發射技術。
全旭這一次可以購買了大量的后世火箭彈。
畢竟,明末生產的火箭彈與后世的火箭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種火箭彈可以遙控,能遙控的火箭彈,沒看錯,這可以說是簡化版本的導彈。
因為制導能力。
在民意難為之下,全旭就匆忙帶著這支勉勉強強學會了發射的火箭部隊開始了尋雨過程。
人工降雨,也不是萬能的,要不然,帶著一部分火箭彈可以去沙漠,把沙漠變為綠洲,人工增雨必有有一個先決條件,空中要有積雨云。
這種還需要配合氣象雷達。
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十天之后,全旭終于在海蓋范圍內,找到了機會。
海州附近的老農民,看著空中的積云,一臉失望:“這雨降不成,云一會就散了!”
看云識天的本事,有很多農民是知道的,盡管他們沒有理論知識作為依據,習慣性的可以判斷能不能下雨。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一陣陣的歡呼。
“侯爺來了!”
“聽說侯爺要施發術!”
“雨伯要敢不降雨,就揍他!”
好吧,遼東百姓的想象力還是非常豐富的。
“準備好了”!
四百輛火箭發射車完畢,全旭看了看,拿起對講機:“第一營第一連,準備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