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中年官員大急道:“長橋公,現在不是琢磨拜師的時候!我們再不盡早行動起來將他扳倒,我們儒家將要面臨滅頂之災,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李長橋擺擺手道:“我等身為官員,自然要弄明白這雨是怎么下來的,爾等放心,這話語權終究是在我們讀書人手上,他想壓倒我們,沒那么容易!”
李長橋才不關心明朝的政治斗爭,事實上,作為技術式官員,他已經厭惡了這種沒有任何意義的斗爭。
坐上馬車,李長橋朝著良鄉縣境內行駛而去,全旭并沒有掩飾自己的行蹤,而且他還大張旗鼓,為了這次人工降雨,遼東工商時報還設立了專刊報導。
隨著人工降雨這個全民話題的開始,工商時報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內,銷售量從一百多萬,增加到了二三百萬,論起輿論的影響力。
全旭現在憑借著《遼東工商時報》已經可以碾壓整個大明的士紳和讀書人了。
良鄉縣的山坡上,全旭扎下了大營,附近的百姓,為了感謝全旭給他們降雨,這些百姓自發的帶著自己的為數不多的雞鴨糧食,或者一些酒水,甚至是打獵到的兔子,山雞,等等,送到這座山坡上。
甚至一座石碑,在雨中已經被立了起來,這座石碑高約兩丈,重達萬斤左右,數百名百姓冒著雨,將碑記立在山坡上。
上書:武威侯降雨處,六個大字。
下面還鐫刻著幾行小字,崇禎八年,順天府良鄉縣百日無雨,草木皆枯,民爭采草根樹皮為食,樹皮殆盡,萬民坐饑等死。時值四月十三日,武威侯自遼東渡而至良鄉,于坡里設營,實行祭天乞雨,申時三刻,萬炮齊發,雨初降,萬民齊呼:天佑大明……
“阿嚏,阿嚏,阿嚏……”
這場大雨,讓全旭享受到了風寒之苦,無數百姓跪在雨中,向他致謝,全旭當事人,難道不應該出來嗎?
他在這個情況下,怎么可能打著傘?
為此,他只好冒雨把百姓勸走,同時又命令全家軍將士煮好姜茶,給百姓們驅寒,可惜,他的身體素質遠遠不如這些挨餓受凍的百姓,隨著這場秀做好,他真正病倒了。
這倒是讓三娘嚇了一跳,這不,噴嚏一直沒有停過呢!
這下可不得了,三娘去熬姜茶,熬好姜茶,抱來好幾床棉被往他身上蓋,袁宗第急吼吼的讓人去請大夫。
整個坡里亂作一團。
全旭只覺得好笑:“我說你們能不能別大驚小怪啊,我只是感冒而已,小毛病,睡一覺就好了!”
三娘卻繼續往他身上蓋棉被,被窩里的溫度跟火爐有一拼了:“你說得輕巧!你不知道很多大病都是由這些小病引起的嗎?老老實實的躺著,焐出汗來就好了!”
全旭在抱怨:“不要再往我身上蓋棉被了,再蓋下去我不病死也得給悶死了!”
王承恩來到的時候,全旭身上已經加了七床被子,與大明百姓的被褥不一樣,全家軍的行軍被,那也是八斤棉花,七八就是五十六斤,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可問題是,三娘還感覺不放心,她用商量的語氣說:“我覺得應該再蓋一張,你說呢?”
全旭有些無語:“你壓死我算了!”
蘇音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姜湯進來,放進床邊,三娘接過來姜茶,抱著全旭的頭道:“來,喝了病就好了!”
全旭腦袋里馬上浮現熟悉的一幕。
“趕緊把姜湯喝了!”
全旭喝了一口,眼睛鼻子嘴巴擠成一團:“辣,好辣!這是姜茶嗎?明明就是姜汁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