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偏偏崇禎讓朱慈烺拜全旭為師,這些大臣們就不愿意了,這是他們唯一可以扭轉乾坤的機會,讓朱慈烺跟著全旭學習,一旦朱慈烺受到了全旭的影響,他們想翻盤的機會,實在太渺茫了。
全旭的話,說到了崇禎皇帝的心坎上這些年來他跟群臣斗智斗勇,無非就是群臣要架空他,把他變成一個只會在奏折上蓋章的機器,一個除了蓋章用印和繁殖后代之外什么都不會的皇帝才是眾君子理想的皇帝。
像朱元璋、朱棣那種樣樣都會、氣場逼人的皇帝簡直就是大臣們的噩夢。可崇禎畢竟不是木偶,他也是有思想有主見的,他要反過來駕馭群臣,于是帝王與臣子之間的沖突此起彼伏,崇禎在位那十七年就是一部皇帝與臣子斗心眼的歷史。這樣一想,似乎兒子變得野一點也不是什么壞事,太軟弱了肯定要被大臣欺負的。
在原本的歷史時空,崇禎其實在殺掉魏忠賢之后,也后悔了,鏟除魏忠賢之后,就意識到了沒有節制的文臣實在太可怕了。于是在崇禎四年,崇禎下令司禮太監張彝憲、團練營提督、鉤工、部,署名戶工總理。
這其實就是想扶持一個太監像魏忠賢一樣,與文臣打擂。然而,崇禎的醒悟太晚了,魏忠賢的閹黨成員在這個時候,死得差不多了,也并非人人都是魏忠賢,受到群臣抵制,而且張彝憲一起沒有成功掌握工部和戶部,反而落下了虧空一千七百萬兩銀子。
在這時候,這一招崇禎一直沒有用上,事實上曹化淳已經成為了魏忠賢,擁有擬票的大權,同時絕對掌握著皇宮,他利用了崇禎的疑心,把張彝憲也送到了南京當南京司禮監掌印太監。
當然,全旭面前的問題是,他不可能一直留在京城擔任太子的老師,負責朱慈烺的教育工作,他需要回到遼東。想到這里,全旭望著崇禎皇帝道:“陛下,臣準備不日南下歸德府,隨后在歸德府境內,實施人工降雨,在緩解河南的災情之后,就準備返回遼東!”
教育太子,緩緩圖之。
扯淡了。
崇禎永遠只會是大明最后一個皇帝,他不會允許第二人成為大明的皇帝,如果可以說,那也是全氏大明王朝。
全旭不準備修改國號,那依舊大明帝國,大明就很不錯。
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為漢土。
當然,全旭保留的僅僅是大明的國號而已,難道取名大中?
別鬧,敢叫中華帝國,分分鐘和諧。
崇禎一臉苦笑道:“朕也想去遼東看看,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