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過之處,就是制造了一片又一片的無人區。
紅河平原很快就變成了糧倉,反而增加了全旭的糧食生產能力,可以說,現在的大明,全旭可以直接規定糧食的價格。
而糧食收入一直是地主和士紳的主要財源之一,現在這一塊的收入縮水了,對他們的打擊就可想而知。
更可怕的是,這僅僅是個開始,全旭的擴張的勢頭還遠遠沒有達到極限,想在糧食買賣上跟全旭競爭,那純粹就是腦子進水了。
別看全旭在工業科技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錢財和精力,事實上對于農業方面,全旭也沒有減少投入。
遼東農業大學現在擁有三千多名師生,每年獲得的撥款就多達五百萬兩銀子,相當于每個人一千六百多兩銀子。
這個資助不能說低了,事實上農業研究所成功生產出了來磷肥,五六種可以抑制病蟲害的農藥,改良了十幾種農作物的種子,已經開始研制培育抗干旱的麥種,改良棉種,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只不過,農業大學的學生相對較少,為了刺激農業發明,鼓勵農業學的發明,全旭在遼東農業大學設立了神農獎。
可以說,神農獎是每三年評選一次,第一屆神農獎,授予了福建人陳振龍,他在菲律賓經商時發現紅薯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就斷定是一代良種,對國人有益,便偷偷弄到種子,躲過南洋各國的邊關,引到中國種植。
只是當時的人們對紅薯認識不足,并不愛吃。有一年,福建大旱,農民顆粒無收,陳振龍覺得時機到了,他上書當時福建巡撫金學曾,說紅薯(當時稱之為番薯)可以救荒。金學曾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推廣種植紅薯,沒想到當年大獲豐收,福建再無饑荒之憂。
只不過,在明朝的時候,紅薯推廣一直并不順利,而且陳世龍也死去了十幾年,代替陳世龍接受神農獎的人是陳世龍的孫子陳世元,獎金是三萬兩銀子,以及一樽用九二五銀鑄造的神農氏像。
這樽神農氏像重達一百八十六公斤,相當于五千多兩銀子。
全旭希望用這種辦法,可以提高農家的地位和人們對農業學的重視。
可以說,除了全旭之外,并沒有人重視農業,當然,明朝是讀書人出版了很多農學書籍,包括李之藻、徐光啟等人,只不過,他們只是理論研究,卻沒有進行推廣。
“那可怎么辦?還請侯爺教我!”
全旭鄭重的望著朱聿銉道:“再送我八百頃良田,我教你既能從土地上獲得十倍的收益,又能讓農民感恩戴德的辦法。”
一頃等于一百畝,八百頃就是八萬畝了,再加上此前送的那四百頃,好家伙,唐王府的田產一下子給砍掉了近一半田地成了全旭的田地。
朱聿鍵沉吟良久,一咬牙,說:“行!唐王府在泌陽尚有良田三百五十頃,在葉縣也有一百五十頃,再加上南陽的三百傾,雖然不算良田,但是也算是中田了,一并送給侯爺!”
陳振豪暗暗驚訝,唐王的魄力實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