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州是沒有火車站的,全旭也沒有奢侈到為了崇禎一次出行,專門鋪設一條鐵路直接清泉寺,不對,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清泉寺了,而是清泉宮,這就是地名。
火車只通到復州站,距離清泉寺還有差不多四十余里的路程,這個時候,則需要換乘崇禎的車駕。
面對復州城內的雙向八車道水泥路,這給了崇禎極大的震撼,在蒸汽機火車上,崇禎已經吃過飯了,他倒是沒有感覺到饑餓,就帶著車隊圍繞著復州城參觀起來。
與金州相比,復州城只能算作一般,畢竟金州才是遼東的政治、軍事、金融中心,常駐人口有二百多萬人,如果算上臨時工和季節工,以及游客,金州的人口絕對超過三百萬人。
然而復州卻只有三十一個鎮,常住人口約十三萬一千戶,人口八十六萬稍多一些,僅僅相當于金州的三分之一。
復州的商業街給崇禎留下了極深的印象,這個時節,已經馬上進入大雪封山的季節,各地的百姓都在瘋狂地采購著過冬的物資,像白菜、芹菜、蒜苗、或者土豆、蘿卜,都是成馬車馬車的購買。
當然,除了蔬菜、水果、還有大量的衣服。
崇禎好奇的問道:“復州有這么多家準備辦喜事嗎?”
在崇禎的理解中,像百姓這樣大量采購生活物資,除非家里辦喜事,需要開辦宴席,否則根本就不可能采購這么多物資。
全旭解釋道:“其實并不是,他們只是采購了自己用!”
“自己家用?”
崇禎指著水泥路上連綿不絕的馬車車隊道:“他們這些家庭都是大戶嗎?需要這么多物資?”
“其實也不全是為了自己家食用,而是為了捐給學校!”
全旭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學校道:“在遼東,學校都是官府籌辦的,老師從官府里的領俸祿,學校也不收錢,都是免費上學,這些百姓,有些過意不去,會向學校捐獻各種物資,像什么肉啊,火腿、臘腸,以及饅頭、蔬菜水果,總之,學校里會收到五花八門的東西!”
崇禎感嘆道:“還是遼東民風樸實!”
其實,也并不算是遼東百姓樸實,也不是他們倉稟實而知禮節,這主要是與遼東的政策有直接關系。
確實是百姓們在解決了自身的吃喝拉撒之后,確實是有了更高的追求,遼東可不參考什么家世,但是,每一名大學生要想進入官府工作,會考察這個學生的家人,并不是說什么家世多高,而是考察學生父母的風評。
如果這個學生的父母蠻橫不講理,那么這個學生多少會有點這種意思,別指望他會多么講理,所以,家庭背景和人員關系,會作為官員升遷的一個考察標準。
在這種情況下,遼東的百姓們非常注意自己的口碑,如果因為自己扣門或者尖酸刻薄,影響了自己孩子前程,他們就后悔死了。
怎么才能形成自己良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