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崇禎皇的鑾駕緩緩南移,
袁良臣不再糾結,拿著雁翎刀,朝著北方一辟:“云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
二百九十年前,黃河暴溢,沿河州郡先遇水災,又遭旱災、瘟疫,災區人民死者過半。黃河決堤后北方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教友劉福通等決定抓住這一時機,發動武裝起義。他們一面加緊宣傳“彌勒下生“、“明王出世“,一面又散布民謠“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并暗地里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埋在即將挖掘的黃陵崗附近河道上。獨眼石人挖出后,河工們驚詫不已,消息傳出,大河南北,反抗的烈火頓時燃起。
當時的紅巾軍就是高唱著紅巾軍軍歌,悍不畏死,打得蒙古軍隊潰不成軍,此時隨著袁良臣高唱道這首早已塵封多年的紅巾軍軍歌,他身后的將士,慢慢跟隨起來:“望神州,百姓苦,千里沃土皆荒蕪。看天下,盡胡虜,天道殘缺匹夫補……”
在唱到天道殘缺匹夫補的時候,數千上毅然向清軍發動了決死的沖鋒。
袁良臣麾下的京營士兵,憑心而論裝備是非常不錯的,只是非常可惜,包括袁良臣這個參將在內,三千余名將士都沒有真正打過仗。
看著這支逆流而上的明軍,清軍將領高呼:“殺光這群明狗!”
滾滾鐵騎驟然加速,驚濤駭浪般傾泄而來,撞向明軍,清軍騎兵手中弓弦震響,綿綿不絕,弓弦震顫間,利箭暴射而出,遮蔽了天空,一支尚未落地,一支又已離弦,密如暴雨,沖擊著袁良臣所部。
袁良臣麾下明軍陣中慘呼聲大作,他們用手中的弓弩,火槍向清軍反擊,他們依托血肉壘成,持槍而戰,橫沖而來的清軍鐵騎同樣是成片倒下。
清軍鐵騎挾著強大的動能直撞過來,迎接他們的是如林長槍,方才步兵硬撼騎兵的那一幕再度重演,雙方都是人仰馬翻,嘶吼聲,咒罵聲,慘叫聲,利刃入肉的悶響,響徹張北,,戰事從一開始就直趨白熱化!
到底是寡不敵眾,袁良臣麾下死傷慘重,就連袁良臣本人,他也身中數箭,他的體力在迅速流失,他吃力的嘶吼:“手持鋼刀九十九,殺盡胡兒方罷手,我本堂堂男子漢,何為韃虜作馬牛……”
崇禎終于醒悟了過來,大明不是沒有人人才,也不是沒有忠義之士,只是他沒有重用他們,就想這個袁良臣,他人如其名,就是大名的良臣。
事實上,袁良臣的祖上是誠意伯劉伯溫的佃戶,在劉伯溫助朱元璋開國大明的時候,袁秉也同時參軍,不過按照袁秉的功績,他其實早在洪武年間,應該成為至少千戶以上級別的將領,可惜的是,受到劉伯溫的牽連,他到死只是一個總旗,而且是分到密云衛的總旗,好在袁秉的兒子跟著朱棣起兵靖難,成了朱棣的嫡系人馬,官至五名千戶,十幾代人起起落落,到了袁良臣時代,也是一名普通的參將,這樣的官員在大明沒有二百,也有三百人。
崇禎深知,他可能再也看不到袁良臣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縱馬狂奔,帶著殘部逃亡張北城。
在崇禎皇帝撤退之后,明軍就完全亂了套,到處都在廝殺,到處都是烽火狼煙。清軍騎兵狼群似的撲過來,猛攻各個還在抵抗的明軍軍陣,他們不抓俘虜,不繳獲軍械物資,殺散了成建制的明軍之后立即放火,然后撤退,他們就是要讓明軍亂起來。
他們就是要用這一道道沖天而起的煙柱告訴明軍,你們已經敗了,你們的不逃就等死吧!這無疑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張家口地勢北高南低,騎兵可以將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來去如風,明軍從張北到張家強,長達幾十里范圍內,完全亂套了。
看著崇禎南撤退,皇太極興奮的大吼道:“眾將士聽令,不要管其他明軍,盯死崇禎小兒的鑾駕,抓住崇禎小兒,就是我大清國開國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