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一個齊射就把清軍給炸得人仰馬翻,不知道多少人化作飛灰,更不知道多少人的衣服頭發燃起大火從火海中沖出來,嘶聲哀號!
全家軍早在成軍之初就開始摸索真正的步炮協同作戰,天雄軍與全家軍開始在蜜月期,學習了全家軍的步炮協同戰術,經過天雄軍將領的改善,現如今,天雄軍摸索了一套自己的步炮協同戰術。
與后世的步炮協同戰術不同,現在天雄軍的大炮和火箭炮并不直接轟擊清軍的前沿陣線,而是轟擊第二梯隊的清軍部隊。
第一梯隊的清軍主要依靠著前鋒的天雄軍步兵,用白刃沖鋒的方式解決,這種步炮協同的方式,反而讓天雄軍的突圍異常順利。
天雄軍的火箭炮炮彈和炮彈,在第二梯隊清軍士兵頭頂炸開一朵朵橘紅色禮花,鋼珠和鋼箭化作灼熱的鋼雨朝著他們頭頂噴發,連人帶馬一并噴成刺猬甚至直接釘入地面,每一炮過去都是血肉橫飛。
遭到如此猛烈的炮擊,第二梯隊的清軍騎兵不可避免的慌亂起來,天雄軍士兵卻是士氣如虹,清軍第二梯隊的騎兵隊形大亂,讓前面的清軍士兵感覺非常慌亂,而他們面前的天雄軍士兵卻以決死的方式突進,以摧枯拉朽之勢撞入他們的陣列,大開殺戒!
皇太極的拳頭捏得青筋畢露,指節發白。
沒有人跟他講過這個道理,但是驍勇善戰的滿洲鐵騎被明軍炮兵像鐵錘砸甲蟲一樣砸得膿血滿地后,他深深的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
清軍當然不會坐視明軍輕松突圍,他們從四面八方包抄而來,承受著一浪高過一浪的沖擊,強弩和復合弓在鳴放,火槍和大炮在轟鳴,火箭在空中穿飛,刺刀閃耀著寒光,鐵騎洪流般奔涌著,一個個步兵方陣迎面相撞,殺聲響徹原野,連綿二十里的戰場都被腥風血雨籠罩,刀光劍影,射出的利箭遮蔽天空,這場面是如此的壯麗,又是如此的恐怖!
從與大明文官聯合,然后在大明文臣集團的配合下,先是用間到離間崇禎與全旭的關系,然后用激將法,蠱惑崇禎怒而興兵,再用間離間盧象升與崇禎的關系,派高起潛這個只會紙上談兵的用兵大師掛帥出征,再到誘敵深入,迂回包抄,皇太極一直做得很成功,調動明軍就像調動自己的軍隊一樣如臂使指,可以說,他已經無限地接近成功了。
然而再完美的劇本也會有意外,他還是低估了明軍在絕境之中所爆發出來的血性,或者說,他低估了一個傳承數千年,歷經無數次游牧民族入侵卻依然屹立不倒,傲視群雄的古老民族在逆境之中所能爆發出來的能量,輕敵讓他付出了可怕的代價。
他無力的看著他的部隊一個牛錄一個牛錄地被打光,一個甲喇接一個甲喇的被打殘,最后暴怒的洪流沖垮了大壩,傾泄而出,涌向朔州方向。
打贏了無法全殲,失敗了跑不掉,這是步兵克制騎兵的最尷尬的地方。大明北伐軍是以步兵為主,這是他們最大的劣勢,盡管天雄軍成功連續沖破了清軍的十三層包圍圈,可是他們的處景卻沒有好轉。
皇太極最終放棄了正面硬扛,而是像平時狩獵一樣,尾隨著大明北伐軍的后方,上前不時的叮咬著。
大明北伐軍向西突圍的路上,不斷地有人或是餓死,或是累死,或是傷重不治而亡,總之漫漫西行之路,一路尸體,
清軍小股騎兵一直像狼群一樣在明軍周圍出沒,怎么甩都甩不掉。
剛開始的時候明軍騎兵還會主動出擊,前去驅逐他們,隨著被吃掉的戰馬越來越多,明軍漸漸沒有這個力氣了,清軍愛跟就讓他們跟著,只要不撲上來攻擊大部隊,明軍都懶得理他們。
小股騎兵后面是大部隊,一旦有哪支明軍掉隊了,清軍馬上像餓狼渴望鮮肉一樣猛撲上去,將其團團包圍。
圍住之后也不發動攻擊,就這樣圍著,圍個一兩天,包圍圈里的人要么累死,餓死的餓死,都死得七七八八了他們再過去撿戰利品,幾天的較量下來,負責追擊的清軍裝備從頭到腳都換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