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零章陜西易幟
全旭喜歡淘舊貨,商國軍隊裝備的武器,采取統一制式,比如說商軍裝備的重機槍,其實統一都是五四式高射機槍。
五四式高射機槍是十二點七毫米口徑,是蘇聯時代的德什卡機槍,這種機槍性能優秀,在二戰中廣泛被蘇軍使用,直到現在在某些戰場上仍不時可見這款寶刀不老的重機槍。
我國于1953年引進,1954年進行仿制,當然,作為山寨大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傳統特色,原產于蘇聯的這種德什卡重機槍采取五十發彈鼓,重機槍加上輪式支架,全重重達一百二十七公斤。
即使老毛子的士兵素質強悍,那也需要五個人進行分解,這樣以來,每個機槍組成員也要負責三十公斤以上,比迫擊炮班的士兵更累。
這種武器在國產的基礎上,首先容彈量增加到了七十發子彈彈鼓或一百子彈鏈,去掉了德仕卡機槍的輪式槍架,改用三腳架,減重到53千克,去掉德士卡重機槍的兩用式表尺,改用望遠鏡測距,在德士卡重機槍的高射瞄準鏡基礎上增加了副尺,使得瞄準范圍是原來的兩倍,后來在戰場上的優秀表現,被稱為機槍中的豪杰。
這種重機槍有效射程在平射一千六百米,極遠射程在兩千五百米左右,當然殺傷力銳減。
多鐸是非常幸運的,如果在一千六百米的距離上,子彈不擊中他還好,一旦擊中,那就是穿體而過,毫無遲滯。他在兩千米的距離上,子彈的沖擊力已經衰減到極弱了,而且子彈又被馬鞍上的皮革擋了一下。
子彈并沒有對他造成貫穿傷,而是造成了一個拳頭大小的創傷,血流如注,痛得多鐸哇哇大叫起來。
清軍士兵急忙上前查看多鐸的傷勢,多鐸的屁股冒血,感覺非常沒有面子,他想組織一場反擊。
然而問題是,李彥慶跟在全旭身邊,被全旭的熏陶下,對于重機槍和輕機槍的使用,已經深得真傳。他沒有讓騎兵壓迫,始終保持著五百步左右的距離,一旦看到清軍想要反撲,那么就下令輕機槍手快速下馬,組成簡單的輕機槍防御陣地,掩護重機槍手構建重機槍陣地。
訓練有素的近衛軍騎兵旅的重機槍手們,從行軍狀態轉成防御狀態,只需要一分鐘左右的時間。
剛剛想要反擊,結果被打得一個灰頭土臉。
不得多鐸承認或者不承認,這一槍,他算是白挨了。
他剛剛準備撤退,全家軍士兵頓時高呼:“建奴休走,有種跟爺爺大戰三百匯合!”
親衛騎兵旅的大嗓門一起吶喊,那吼聲跟打雷似的,方圓數里都聽得到,可是多鐸不敢應聲,扭頭就跑。
可是現在他坐成不戰馬了,這一發子彈雖然沒有要了他的命,卻讓他無法騎馬,好在他麾下的包衣奴才想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他們用一張網,這是專門用來俘虜那些悍將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