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因為劉理順的一句話,就斷了他的生死,以后恐怕就沒有人愿意說真話了,沒有人說真話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比如五八五九六零時期,政治正確,就是哀鴻遍野,一地雞毛。
憑心而論,劉理順是一個有氣節,有骨氣的人,本身操守也無可厚非,他幾乎是赤貧之家,家財不過百兩,良田四百畝,一妻一妾,家仆六人。
在歷史上,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劉理順與妻妾家仆12人投繯俱死,以身殉國。
他又精通儒學,是屬于全旭改良儒學理想人選。
全旭略作思考,就明白了沈明澤的意思。
在天下人看來,劉理順是忠臣,盡管發表了不合時宜的言論,如果因此定罪,就會不可避免的擴大打擊面,從而形成文字獄。
這是極大的不利,用后世的話說,這屬于剝奪他人的言論自由。
特別是在大明這個政治環境,不因言獲罪,幾乎成了所有人的共識。
全干在全旭耳邊低聲道:“臣有辦法,讓陛下不用出面,錦衣衛也不出面,讓劉理順乖乖閉嘴!”
全旭道:“查查其他人,朕就不相信他們的屁股都像劉理順那么干凈!”
……
劉理順公開發表此等言論,李信得知后,急忙找到了劉理順。
他公開在全校師生面前評擊全旭的新政,簡直在作死。
劉理順在面對李信的時候,振振有詞的道:“李信,你以為當今天子如何?”
“不說千古一帝,至少堪比秦皇漢武!”
“唐太宗皇帝,可容魏征,焉容不得劉理順?”
劉理順笑道:“一個有為的君主,應該聽得進諫言,忠言雖逆耳,卻利于行。國朝允許不同意見,陛下,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身為臣子,豈能視而不見?”
李信有些苦笑不得。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問題是,你應該分場合。如果是當著全旭的面說這話,全旭只會當劉理順是迂腐書生之見,根本就不會與其一番見識。
然而,現在劉理順公開評擊全旭的新政,這就不是諫言,而是反對了。
同樣是反對,性質完全不同。
這就像給一個人提意見,當著面說,這屬于指正,君子所為,如果在背后議論他人的錯失,這就是小人行徑。
李信急了,伸手抓住劉理順的胳膊道:“你跟我走,隨某去見陛下!”
“做什么?”
“承認你的錯誤!”
“劉某沒錯!”劉理順有著自己的堅持,他要做魏征。
只是非常可惜,他卻沒有魏征的智商。
更何況,全旭也沒有李世民的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