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四章和平解決四川問題
三娘滿臉疑惑:“你才不是昏君?”
“你說了不算,你的話,可沒有任何說服力!”
三娘不解的問道:“那你為什么想當昏君?”
“因為當圣君太累了!”
全旭撇撇嘴不屑的道:“因為圣君都虛偽!”
號稱千古圣君的皇帝很多,比如說某麻子。
捧他臭腳的人很多,說他是千古圣君,即使唐太宗,秦始皇也不能與其相比,說他注意緩和階級矛盾,采取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農業政策,重視農耕,發展經濟,改革稅收,疏通漕運。
同時還對三藩、明鄭、噶爾丹等各地反清勢力大規模用兵,對沙俄簽訂條約確保黑龍江流域和廣大東北地區的控制,實現清朝的國土完整和統一。
調節滿族與漢、蒙、藏等族的關系,尊崇儒學,開博學鴻儒科籠絡漢族士大夫;實行“多倫會盟”安撫蒙古各部,下令編修《理藩院則例》,確定鞏固邊疆的統治方針;冊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派兵入藏驅逐入侵西藏的準噶爾汗國。
還開海設關,發展內外貿易,重用海外傳教士,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此間,使中國社會出現“天下粗安,四海承平”相對穩定的局面。
上面這些話來自知某大V的評論,事實上,這都是屁話,先不說四庫全書,大興文字獄,還有《尼布楚條約》,反正是崽賣爺田不心疼。
借用一句話說,以己之矛攻其之盾。注意上面的那句話“緩和階級矛盾”,開國之初,只要想緩和,哪怕是晉惠帝和晉懷帝,也可以緩和階級矛盾,這只是妥協的一種辦法,而不是治標治本。
以隋唐為例,隋唐時期的政治矛盾是門閥與皇權之爭,李世民采取硬剛,硬懟,包括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與武則天的上位,其實都是這場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沒有這場斗爭,武則天也不能上位,當然,武則天采取的則是拉門閥下神壇,他利用寒門,培養北門學士,與門閥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
緩和這種矛盾,不是解決,這說明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算得上是偉大嗎?
打輸了割地賠款,這無可厚非,打贏了割地,恐怕是世界第一號吧?
當然,這是歷史評說,算不得真。老程也是一家之言,不被主流歷史專家承認。
全旭似乎有些感慨的道:“崇禎一直想當圣君,他連新衣服都不舍得穿,這個國家卻弄成了這個樣子,他其實也不想,可是現實卻非常殘酷。”
要說當圣君,那就必須專權,很多事情都需要親歷親為,比如說秦始皇,他一天要批閱一百二十斤的文牘,有網文推算過,大約是二十萬字左右的內容,這可不是小說,可以一目十行,而是文言文,所包含的信息量何止千萬?
還有朱元璋,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這一點全旭做不來。
哪怕他不用看,只是找人給他朗讀,那也能讓他的耳朵起繭子。
就像大明的內閣制度,在朱元璋的本意中,內閣大臣就是他的幾個秘書,負責篩選奏折,把天下奏折匯總,然后分類,再逞送給他。
結果,成祖不想干活,就是一步一步提高內閣大臣的地位和權利。
全旭現在學習的方式其實是跟后世的太祖學習的治理方式,當然了,太祖也是跟漢武帝學習的治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