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為郯國立國極早,歷史極為久遠,故此有不少三代之時的典章制度,在郯國之中都傳承下來了。
郯子作為郯國君主,其治理郯國之時卻不以強權威逼,而是與國民講道德、施仁義。
因其恩威有加,百姓心悅誠服,使郯地文化發達,民風淳厚。因此某些三代之時的典章制度,都因此在郯國重現。
因為郯國距離魯國極近,故此孔丘甚至親自去了一趟郯國考察了一番其國中情況,并且再次向郯子求教。
再第二次拜訪郯子回來之后,孔丘越發肯定了兩位先生的某些觀念。
他認為李聃所言的小國寡民之言,確實是言之有理。
而郯國的大治無疑是證明了:以仁義治理天下者,遠勝過以利益相度量、以刀兵相爭的辦法。
待孔丘回到曲阜苦思冥想了數年,直到其三十歲那年,他這才略有所得。
他將其一身之道稱之為‘仁’,而以‘禮’將它包裹起來。
內仁而外禮,這便是孔丘之道!
蕭升在曲阜聽了三日孔丘講學之后,便感慨連連的離去了。
初始之時,方一聽聞孔丘之道,他幾乎以為孔丘乃是元始天尊轉世。
畢竟若是按照他的道理而言:禮即天之表也!
眾生當克制自己的私欲,不斷按照‘禮’的要求來行事。這樣方才能夠達到‘仁’的境界,如此方才合天地大道。
他這番道理簡直要闡教之言,更加激進萬分。若是當真大行天下,恐怕日后三才失衡在所難免了!
……
不過蕭升無論蕭升如何以探查,卻始終沒有發現孔丘的根腳。為了避免觸動人道氣運,最終他也只好放棄了這一想法。
當然他也沒有想著改變孔丘的心中的想法,畢竟像這般大賢之輩,無一不是道心極為堅定之輩。
除非是大道親臨,否則便是圣人親至,恐怕也無法令其改變自家所堅持的道理!
甚至蕭升懷疑,孔丘本就是天道以本源重新孕育的又一個天地之子。
若非如此,他最后又豈能在諸子百家之中,與李聃、墨翟并立?
離開了魯國之后,蕭升頗為無奈的嘆了一口氣,他到底還是晚了太上一步!
導致如今李聃都已經在守藏室中教書了,他那分身卻還是在輪回之中打轉,還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出世呢?
蕭升決定了,在他那分身出世之前,他一定要先在人族之中為分身打點好人脈。
最后若是實力不足,那就那數量來湊。只要他勤勤懇懇,總是有機會在這次爆發的人道氣運中分上一塊的。
當人間之中異動連連之時,高居天庭之中的王母終于發現了其中異狀。
瑤池之中王母在思量再三之后,還是放棄了轉世的想法。畢竟如今人道盛世已起,她此時落子已經為時已晚。
在思量再三之后,王母卻是不禁想到了那輪回之中,幾乎快要被她忘記的昊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