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有些大能出于歷練弟子的考慮,也開始將門人扔了過來,好好的磨礪一番。
可以說不知不覺之間,三元道宮麾下道城衍生出的作用開始變得愈發多了,甚至有些臉道宮自身都不清楚。
……
當各處道城終于恢復安寧的時候,南瞻部洲之上,管夷吾的稷下學宮也開始漸入佳境。
隨著墨翟、孔丘、鬼谷子,乃至于管夷吾本人不時的在學宮之中講學,稷下學宮的盛名幾乎傳遍了諸國。
一時間,只要自認是懷才不遇的士子,便好似百川歸海一般向著臨淄匯聚而去。
雖然并不是所有來到稷下學宮士子都是大才,能得‘稷下先生’之稱,享上大夫之祿。
但是凡事能走到此處的士子,著實都有可取之處。
畢竟能在這亂世之中,跋山涉水來到稷下學宮,這本來就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在鮑叔牙漸漸掌握了齊國朝政的主導權之后,稷下學宮的環境開始變得愈發開放。
甚至每月鮑叔牙都會專門一部分糧食用了供養學宮,至于怎么分配這些糧食,那么便是學宮內部的事情了。
圍繞著這批糧食該如何分配,學宮之中的各家弟子又開始了一場漫長的討論。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最后孔丘親自下場言道:“凡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向來與孔丘說不到一處的墨翟,這次卻是難得同意孔丘的觀點。
但是管夷吾思量再三之后,還是微微搖了搖頭道:“世不患寡,而患不公也!”
畢竟絕對的平均本來就是一種不公,而對于世人而言,其所追求的本不是什么人人均等,自始至終不過是一個公平罷了!
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得出結論:因世有不公,方才有不均也!
管夷吾此言一出,孔丘與墨翟頓時不由眉頭緊皺。唯獨只有鬼谷子,自始至終就一直在旁邊撫須而笑的看熱鬧。
但是管夷吾明白,鬼谷子也能看清這一點,只是他心中所悟太多,故此很多事情都不放在心上罷了。
自這次學宮辯難之后,管夷吾索性直接與學宮之中立一經臺。而在經臺之下則立一銅柱,管夷吾直接將學宮法度悉數刻于銅柱之上。
如此一來學宮弟子便可以經臺辯難的獲勝場次,作為為衡量標準,以此來分享每月的祿糧。
而這些有能享用到祿糧的學宮士子,則漸漸的被眾人與一般的學宮士子分開,稱之為稷下之士。
如此一來學宮之中的格局漸漸的便自行形成。
首先是有學宮大祭酒主持學宮諸事,其次便以諸位受‘上大夫之祿’講學的稷下先生為尊。
再下則是那些能憑自己能力享用祿糧的稷下之士!
至于普通學宮士子,雖然也能在學宮之士聽講,但是其待遇便與先前的稷下之士不同。
很多時候學宮之中諸位先生所講的道理,普通學子甚至要再三請教這些稷下之士后,方才能勉強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