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顧名思義,著名的瀾滄江流過境內。瀾滄江的下游,就是湄公河,流過東南亞的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國,把握住了水源要脈。對國內影響不大,但確實東南亞很多國家的戰略水資源的源頭。
瀾C縣也是佤族聚集地,是導游頓格朗的老鄉。
佤族是個很有意思的民族,是國內56個民族之一,在國外也有廣泛分布。
如緬甸,有一個著名的佤邦,衣食住行都跟國內差不多,無非是落后點。教材用的都是人教版,人人都會說普通話,看國內的電視,聽國內的廣播。
目前國內佤族已經是一個比較現代化的民族,這得益于一貫以來的民族政策。
其實直到建國后,佤族還保留著部分原始習俗,其中最令人膽寒的,就是“獵頭”。
是一種為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茁壯成長而進行的原始祭祀活動。
“獵頭祭谷”有一定的規矩。一般只砍外寨不認識的人,不敢砍熟人和有勢力的人。時間上,一般發生在農歷三月撒下谷種不下雨,或碰到八月谷子揚花遭蟲災或洪災之際,這是人類遇到不可抗拒的災害時,難以避免的無力無奈表現,但也確實是落后迷信的行為。
真正徹底革除這一習俗,是在1958年。
那時佤族西盟的群眾經過黨的艱苦工作已經覺悟起來了,最后突破是在一個佤族鄉召開的會上。當時,頭人坐一邊,砍頭英雄坐一邊,群眾坐一邊。頭人說:“‘砍頭祭谷’是阿公阿祖傳下來的禮,廢不得。”砍頭英雄說:“不砍人頭祭谷,谷子長不好,誰來賠?”兩者引經據典,振振有詞,群眾說不過他們。突然,群眾中站出來一個佤族小伙子說:“我同意砍人頭!”大家為之一怔。他接著說:“砍誰的頭都難,大家都不愿意,我看要砍就先砍砍頭英雄和頭人的頭,你們更懂‘規矩’,看守谷子不就守得更好了嗎?”一席話贏得群眾喝彩,熱烈鼓掌。頭人慌了,砍頭英雄更慌了,只好表態贊成不再砍頭。并約定誰要違犯了這條規矩,就判刑送監獄。從此就徹底廢除了這一習俗。
到了瀾滄,按地圖指引,開著越野車一路駛入原始叢林。
到一處山腳下,進不去了。銀色光點就在山腰處。
據頓格朗說,這座山被稱作“老山”,離聚集地太遠,且有兇猛野獸出沒,本地人也不敢上去。
韓舟買了防野獸噴霧,防身電擊棒,各種野外生存護身器具,包括防彈衣,三人準備好,才冒險上山去了。
一路上很順利,幾乎沒遇到什么野獸。只有鳥鳴陣陣,風吹日曬。
到了山腰,距離很近了。
韓舟指向一個方向:“那里是不是有個洞。”
頓格朗一馬當先,用柴刀砍去前方的枝條藤蔓,果然,露出一個寬敞的山洞。黑幽幽的。
三人小心地走了進去,開探照燈,照亮了洞內的情形。
洞內巖壁上,竟然刻畫著一幅幅原始的圖畫,也許是用礦石顏料畫的,依稀還可以分辨出紅綠藍各種顏色,畫中人物、野獸、天神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韓舟和漢人導游老王默默觀看。
頓格朗卻突然跳了起來,大叫一聲:“這些壁畫講述的是我們佤族的古老傳說!司崗里神話!老熊,老熊把人背出了洞!這個地方就是老熊的洞!人類起源的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