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寶與筆墨不同的是,筆墨是儒生在觀摩先賢神意后領悟,在心湖顯化。而文寶則是要自行開辟一條新的道路,以文意鑄造文骨,在此前提之下,寫下的詩篇、文章,皆有可能成為文寶。
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的就是……前者只是依葫蘆畫瓢,后者則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儒法萬千,每一位儒家門生在第三境之后所走的道路都會有自己的特色。
李子通的儒法,以溫禪目前的感受來看,更多的是心神平和,心胸廣闊。
這種儒法,用來教書育人最為合適。
在西渡寺中,那位儒生白良就以文寶《除魔篇》來煉化奎靈的神魂。
白良所走的儒法,則是以霸道卓絕為主,除魔為蒼生。
“想要從這文寶中領悟李子通的一縷神意,首先得要找到李子通所留下的神意位置。”
溫禪對這方面有經驗,他的六識在碧海之中散發開來,有七竅玲瓏心的加成下,六識遠遠超過第二境、第三境的修士,甚至于第四境的修士六識都不一定比溫禪要強。
在六識散發開后,溫禪才發現……眼前這看似廣闊無垠的海面其實是有邊界的。
在那邊界之處。
李子通的一道神意駕著一葉扁舟徐徐圍繞著海面而行,與溫禪所在位置的風平浪靜不同的是,李子通神意所駕小船的海面上波濤洶涌,海浪橫行。
一浪過去,一浪更高。
但是李子通即便是面對這波濤洶涌的海浪,亦是無所畏懼,身下小船更是行駛的穩穩當當。
“這就是李子通的神意?意為‘巋然不動’?”
在觀察了一段時間后,溫禪看著那穩當的小船,心中有所感悟。
隨后,溫禪的神意便是飄然落入小船之中,與李子通一同站在小船之上,一起面對那足有數丈高的海浪。
落在小船甲板上的溫禪,在真正自己面對那海浪時,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那數丈高的海浪朝著小船壓覆而來時,就算是知道這是文寶所化,溫禪還是不由自主的提起了心。
因為過于真實了些。
冰冷的海水拍打在溫禪的身上時,溫禪衣裳在瞬間被打濕,隨后渾身上下都是透心涼起來。
強大的沖擊力將溫禪拍飛倒退進小船之中。
劇痛從身體的各個部位傳出,溫禪掙扎著站起身來,隨后步伐堅定的朝著甲板方向走了去。
就在溫禪在甲板上站定之時,又一道海浪朝著小船拍打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