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人類已經可以可以把地球上最豐富的幾類元素變成重聚變反應燃料的黑科技。
換句話說就是鐵以前的所有元素,氫氦鋰鈹硼等等,都可以考慮拿來聚變放能,吃的是土,噴的是火。
可以說,他們的核能技術在某些層面已經超過了群星帝國,稱得上當之無愧的黑科技。
如果大力開發利用核聚變提供足夠的光能,甚至可以模擬一個穩定的地下生態系統。
帶著地球走,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到了地方不需要重新尋找宜居星球。
雖然科學家“探明”了不少宜居星球,但那都是理論上的,就像李老頭曾經給沈森說過的那樣,高質量的宜居星球往往可遇不可求。
萬一到地方了,發現該星球已經沒了,或者實際并不宜居,怎么辦?
而帶著地球走,只要找到合適的恒星,計算好軌道,入軌就行了,大氣啊水啊星球自帶,可以減少許多風險和資源的消耗。
理論上,到了星系宜居帶的新家以后,恒星的光輝會讓地表上堆積千年的氮、氧升華,氧化氫熔化,并且在行星發動機的幫助下,按照人類特別喜歡的比例重塑氣、液外殼,恢復碳基榮光。
當然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陽不會在短期內消亡,人們有足夠的時間準備好帶著地球一起走。
而根據小說中的敘述,不選擇飛船的原因大約有三點。
一是飛船模式樣本不夠豐富,不足以發展文明。
第二小飛船的生態很脆弱,無法支撐上千年的飛行。
第三,目標星系沒有合適的行星。現實以及科學的角度上,建造飛船飛走當然是第一選擇。
現實以及科學的角度上,建造飛船飛走當然是第一選擇。但在原著中,按照當時人類的科學水平,頂多造出一艘上海那么大的飛船,而那么大的飛船又能裝多少人呢?
要知道太空移民的成本非常高,按照某些資本國度的做法,那一張逃難船票怕不是得三千萬美刀。
普通群眾,恐怕沒有人能夠坐的起。
那個時候,什么火星人,不要說逃向外太空了,先想辦法迎接群眾的滔天怒火吧。
人類,這一誕生于太陽系的渺小族群,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他們還是決定,選擇相信希望,選擇帶著地球一起去流浪。
當然小說和電影只能描寫出真實世界的千萬分之一,數百年的時間到底發生了多少波瀾壯闊,興衰起伏,喜樂交織的故事誰也說不清楚。
所以沈森現在想要在非常隱蔽的情況下,弄清楚這個新世界到底是電影里的流浪地球,還是小說里的,還是二者混合。
畢竟電影和小說差距太大里面的技術也各有差別。
不過總得來說,流浪地球世界的技術被沈森看重的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就是重核聚變技術,技術非常發達,不用多言。
第二種則是他們用來制造行星發動機的技術和相關的材料技術。
尤其是是材料技術,可以把讓地球整個的剛體程度上升到恐怖級別,是可以讓地殼能推動地幔,地幔能推動地核的黑科技技術。
此外小說里還有記憶遺傳技術,反物質炸彈,以及非常發達的航天技術。
基本上每一項都可以補足群星的短板,讓群星主要技術領域更上一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