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2bncg"><div id="2bncg"></div></input>
    <video id="2bncg"><dfn id="2bncg"></dfn></video>
  • <video id="2bncg"></video>
        1. <source id="2bncg"><menu id="2bncg"><kbd id="2bncg"></kbd></menu></source>

          <b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b>

          <source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source>
          <video id="2bncg"></video>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三國從單騎入荊州開始 > 第六百三十七章 治政于蜀

          第六百三十七章 治政于蜀(1 / 2)

          占據了江州之后的劉琦,讓蔡勳和張允分兵兩路,一路前往巴郡、一路前往犍為郡收服周邊的縣城,而劉琦則是以江州為中心,開始靜下心來處置政務。

          他首先是在江關安置了部分精銳,在拿下了江州之后,江關就成了他的后陣,不需要太多的兵馬駐守,而以江州城為中心的蜀中地域,則是成了他的大本營。

          劉琦在江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荊州的政令以江州為試點開始施行。

          他在一開始頒布這條政令的時候,遭到了以劉曄和徐庶等為首之人的反對,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江州城剛剛被己方占領,正是收買人心的時候,荊州的法令一向比蜀中嚴苛,如今益州未定,冒然改政,恐于接下來的進軍不利。

          但滿寵卻是積極地支持劉琦,他表示:政令法度乃是立國之根本,不可朝令夕改,劉琦既然是初至蜀中,那自然就要用合適的法度來約束本地,若是在占據益州之后,屆時各郡的主體勢力已成,而且大部分人已經習慣了劉琦初入蜀時的政令,屆時反對的聲音恐怕會更多,反而會比現在要艱難很多。

          在初占城池的時候,頒布政令可以看做為戰時新令,但若是占領長時間以后再改,那就是改革了。

          自古以來,改革一向都是最費時間,也是最難的事情。

          況且要收買人心,從來都不是在政令和律法層面上,而是治政治民上。

          在東漢,經濟體系較為單一,每一個勢力最為重視的經濟體系,毫無疑問都是農業。

          民以食為天,農業社會的主體旋律,就是要讓大家吃飽飯。

          荊州這些年在天下諸州的名聲越來越響,不是在于軍力強盛,而是在于優質的大后方。

          大量的開墾荒田以及普及耕種經驗,再加上軍屯與民屯的合并,使得荊州各地的倉稟中谷種充盈。

          劉琦南征北戰四年,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后方從來沒有因為糧食告罄而犯過愁。

          今年荊州的瘟疫橫行,劉琦不得已開倉賑災濟民,耗資頗巨,但即使如此,十郡的庫府依然有余糧可以支撐他伐蜀。

          就這個時代的生產力而言,荊州足可稱之為富甲一方了。

          想要收攏人心,最快的方法無異于讓蜀中的人可以吃飽飯,也就是提高他們每一年的生產總量。

          這比寬松律法要實際許多。

          荊州人軍民在劉氏入駐的四年時間里,大力開墾,發展軍屯和民屯,而且劉琦本人對于農耕這一方面很是重視,他根據自己前世時所積累的知識,再加上搜集荊州長于耕種的老人,以饋贈財貨的方式,請他們傳授耕種以及對天候所理解的經驗,在軍屯中普及,并著學宮中的人將這些種植經驗編纂成冊,抄錄成份,發往各郡各縣,用以惠民,教授農民耕種的經驗,并每年核定版本,去糟存菁,使這份農耕手冊更加的實用全面。

          可以說,這也算是大漢朝建國以來,案例最多、最細,也是最有實操性的一本助農實操手冊了。

          劉琦麾下的軍士,在休戰進行軍屯時,便是以此手冊來進行農忙的。

          而眼下,劉琦麾下的軍士在江州城轉兵為農,開始協助本土的豪強、門閥、黔首農耕,將從荊州所帶來的經驗傳授給他們。

          “以一畝地作為標準來看,一畝地,十八丈長,四丈八尺闊。將一畝地的十八丈長,橫斷作十五町,十五町之間,留下十四條道,讓耕作的人可以走過,每挑到一尺五寸闊,每盯有一丈六寸闊,四丈八尺長……”

          劉曄拿著劉琦給他的《荊州齊民手冊》,一邊看一邊詫異道:“竟然寫的這般細致?”

          劉琦點頭道:“其實這些道理,就很多種田、開荒十幾年,或是二十年的老農而言,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這份經驗,他們卻無法向外廣泛的傳授,這就是弊端。”

          這是這個時代的普遍狀況,在一地有些技術亦或是優秀的發明,但想要在全國普及,可謂難上加難。

          說白了,連正規的出版機構都沒有,而且作為這個時代的主要宣傳載體的簡牘式書籍,大部分宣傳的也是經學一類的東西,發明和技術類的知識根本無人問津,更無人將其編纂成書,即使有也是少數。

          但是現在,針對農業和醫學這方面的技術手段,劉琦以官方的身份,開始對他們進行收納歸攏了。

          有利于民間農業和經濟發展的優良技術,一定要記于實處,然后廣泛普及。

          最新小說: 不做女主做系統 特種兵:開局打爆一個連 紅樓潛龍 三國時期之神界外傳 明末:從游秦淮河開始 登基吧!大王! 紈绔小將軍 帝國大閑人 煙冥望阡陌 亮劍:不裝了,是我在輔佐李云龍
        2. <input id="2bncg"><div id="2bncg"></div></input>
          <video id="2bncg"><dfn id="2bncg"></dfn></video>
        3. <video id="2bncg"></video>
              1. <source id="2bncg"><menu id="2bncg"><kbd id="2bncg"></kbd></menu></source>

                <b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b>

                <source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source>
                <video id="2bncg"></video>
                最近免费观看高清韩国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