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了,老了,遠不及伯瑜年輕力壯,前程遠大,以賢侄的資質,不出年,這弓術定可遠超于我”
這話雖然是在捧劉琦,但實際上卻還是在高抬自己。
孫堅一箭揚威,三軍將士開始按部就班的在校場站定,排列開來。
而劉琦和孫堅還有兩方的主要將領,則是在演武場的高臺上依次坐定。
同時,還有軍中的勇士們開始在高臺的下方跳舞,用歡愉的氣氛來結束今天的這場演武。
軍舞完畢之后,便見劉琦站起身來,旁邊有荊武卒為他呈遞上了一條鞭子。
他大步走到高臺最靠前的地方,站在正中,而他兩側不遠處的位置,正各自聳立著兩只鑄鐘。
劉琦伸手揚起了鞭子,在空中甩動了一圈,最后重重地落在了左面的鐘上。
那鐘是劉琦讓人新做的,筑時外銅很薄,重量相比于正常的鐘要輕的多,因此當鞭子抽打在上面的時候,也可以發出一聲清脆的響聲。
“叮”
悠揚的聲音響徹在場間,而隨著劉琦抽打著鐘,一旁早就枕戈待旦的樂師團隊則開始演奏起了悠揚的樂曲。
而劉琦用鞭子緩緩的抽打的鐘聲,則是踩著他們樂曲的點子,發出悅耳的聲響。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一首無衣在劉琦的口中隨著樂曲緩緩唱出,而下方的荊州軍將士們,也應和著他一同唱了出來。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劉琦甩鞭擊鐘,帶領著一眾兵將高聲合唱無衣,讓孫堅的心中五味陳雜。
適才一箭射下水鳥的優越感,在瞬時間消失的無影無蹤。
想當初,劉琦率兵北上陽人縣,與孫堅會和,而孫堅當時讓劉琦的軍士與自己的軍士共用厚衣避寒
當時兩軍為了破董,站在了同一條陣線,正應了今日荊州軍所唱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可如今,兩軍共同演武,表面上看雖然是一團和氣,但實則內里暗藏洶涌,各揣心思,又豈如當年一般的單純
劉琦甩鞭擊鐘,與眾人同唱無衣,很快被他感染的人越來越多,在場的士卒一個接著一個的張開嘴放開聲,與大伙一起高聲同唱。
益陽的天空下,此時響徹的不再是吶喊聲與助威聲,而是悠揚振奮的歌聲。
相比于劉琦此刻甩鞭擊鐘的吟唱,孫堅適才的射鳥的舉動顯得太過蒼白無力了。
可以說是毫無意義。
少時,待一曲唱罷,曲聲漸落,劉琦放下手中的鞭子,看向高臺下的兩軍士卒,笑了。
“今日演武,荊州和揚州士卒同在一場,共唱無衣,與六年前陽人之戰,孫劉聯盟討伐董卓,以求拯救漢室挽救黎民于水火之景,何等相似”
“六年來,暴賊董卓已亡,天子在雒陽立朝,叛逆劉焉、張羨、韓遂等人相繼覆滅,南方平定,甲兵已足,今我與孫將軍今日再次聯手,不為旁事,只為來日對抗北方強敵,協助陛下克成一統在場諸君,可愿助我與孫將軍等一臂之力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