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朱高熾在看后世歷史,和一些評價上都是知道的,不過他也能理解,為什么后世諸天大明的自己會這么做。
這與大明常年征戰不無關系。
他上位后的大明,需要休養生息,再也經不起折騰了,需要文官的溫和手段來施政。
這也給后世君王埋下了頭疼的種子。
只是讓諸天大明的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等到他死后,大明文官體系已經養成氣候。
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后,又不能大刀闊斧的改革,只能延續他在位時期的政策,繼續休養生息。
雖然他們父子二人給后來的大明,贏得了仁宣之治的盛世稱號,但也直接導致了皇權開始旁落文官一方。
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朝臣賢能,宣宗時期的夏原吉、蹇義、三楊等都是忠臣,忠誠和能力都沒的說!
但是兵權旁落,文官和皇帝的沖突就開始出現。
身為皇帝,自然要做到權利唯一,可現在皇帝的權利受到了威脅,因為皇帝身負天下,考慮的是國家利益。
雖然文官們也提倡忠君愛國,但是首先維護的卻不是天下和皇帝,而是他們自己!
甚至在文官體系的利益和國家利益產生沖突的時候,文官首先維護的也是自己的利益。
因此,文官奪權的事實就發生了!
太祖提出貧寒讀書人可以免交賦稅和免服徭役。
然后整個文官體系從仁宗時期逐漸的將范圍擴大到天下所有有功名的讀書人頭上。
如此,也就導致讀書人有了功名以后,無數生活不好的平民都會把土地托給讀書人或者縉紳叫做投獻。
一個現象就這么出現了。
農名將土地給讀書人,讀書人不用交稅,一個不被皇帝允許的循環系統開始漸漸形成。
國家的賦稅開始出現嚴重的問題!
因此,才有了大明讀書人上進的積極主動。畢竟只要十年寒窗苦讀考中后,立刻人上人。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在當時可以說體現的淋漓盡致!
可這種行為,就是在吸大明的血。
王朝前期,人口數量逐漸增大,尤其是在仁宣之治的盛世之下,賦稅流失的情況自然不明顯。
但是到了中后期,這就成了大明亡國的源頭!
殊不知后世大明文官體系越來越富有,還整天嚷嚷讓皇上節儉。
崇禎皇帝為了平亂,皇后自己都親手紡織,也沒見文官逃出一兩銀子。
然后崇禎想要多征稅,最后就只能攤派到自耕農身上,然后結果也顯而易見,加劇了整個大明內部矛盾。
天下義軍四起!
最終,李某成、張某忠等人揭竿而起,大明轟然倒塌。
最讓朱高熾憤恨的是,崇禎死后,李自成占領京城,抄家都抄出七千萬兩白銀!
徹底曝光了大明文官的丑惡嘴臉!
大明是被吸干了血,然后才死的,大明滅亡,跟著些文官脫不開關系!
后來,朱瞻基也看出了問題,然后開始準備遏制文官了。
可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武勛已經廢了,只知道賺錢攢家底兒。
朱瞻基無奈之下,只能啟動自己的家奴了。
開始培養太監讀書認字,處理文件。然后文官算是被暫時遏制了,可也為大明宦官之禍埋下了雷。
土木堡之變,就是最好的證據!
宣宗之后,英宗雖然前期很廢,可也被兵權不在手感到頭皮發麻!
于是這二貨就想到了殺于謙泄憤,可這么做,除了給自己招來了萬世罵名之外,毫無意義,兵權依舊旁落!
從此,大明兵權不在皇帝手中。
看著眼前的朱厚照,朱高熾不禁想起了他的死,和后世關于朱厚照的荒唐罵名!
這其中到處都摻雜著文官的影子。
最直接明顯的就是正德偷出京城到宣府,應州之戰的戰況如何,政務軍令文官一概不知。
給出的原因是皇帝將他們居庸關外,無法記錄。
可正德強搶民女的過程,卻是記錄精確到了某年某月,何時何地,姓甚名誰,記得那叫一個清楚明白。
還有,朱厚照的死因,患病之時明確要求換太醫,從民間選拔名醫,卻被楊廷和拒絕。
當時內閣首輔正是楊廷和!
朱高熾腦海中快速回憶著大明后世歷史的種種。
“等著吧,等大明穩定以后,就是清算諸天的時候……”想到這些,朱高熾心中默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