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70年代,安東尼·列文虎克研制出能夠將物體放大近三百倍的顯微鏡,并將其用于科學研究試驗。
雨季的某一天,雨水中的微生物經由光學儀器在鏡片中放大數百倍,首次進入人類的視線。
此后三百多年,科學界不斷向微觀世界發起探索。
從細菌和原生動物,到病毒、真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和立克次氏體;從生物兩界系統到三界、四界、五界、六界系統再到生命三域學說;從醫用微生物學到工農業微生物學再到分子微生物生態學,針對微生物的研究逐漸應用于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其實姜慕白早該想到武修以靈氣改造肉身后,必定對體內微觀生態產生影響,但他畢竟不是高學歷科研人員,只是被沙雕網友和群聊大佬強制灌輸了各種知識,直到此時丘儀提起,他才意識到兩種知識體系能夠相互結合。
據他所知,構成一個成年人身體的細胞數量約為40萬億至60萬億,而人體平均攜帶微生物總數多達數百萬億,這數百萬億微生物遍布人體每個角落,關系到人體許多部分的形成和運作,不僅影響到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還會決定人體體貌特征。
比如絕大多數女性深惡痛絕的螨蟲,以皮屑與汗液等分泌物為食,在鼻、耳、頭皮、耳道等多處繁殖,引起毛囊擴張,上皮變性,破壞毛囊皮脂腺,造成毛孔粗大、皮膚炎癥、膚質早衰等種種問題。
比如某些人皮膚表面的微生物會分泌出一種蚊子能探測的化學物質,因而飽受蚊蟲叮咬的痛苦。
比如某些幸運兒的腸道微生物菌落可以食用止痛藥所含的某些微量物質,而其他人則會因為缺少這種腸道菌落而導致服藥后肝臟受損。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口臭、腋臭、腳臭、早晨醒來時滿面的油光、暴飲暴食后體重的迅速增長,都與體內微生物有關。
姜慕白記得,有位研制“菌藥”的微生物制藥學家曾在TED演講上說過:人體攜帶的微生物總重約為三磅,接近成年男性大腦的平均重量,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看不見的小東西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第二大腦。
由此可見,微生物對人體是何等重要。
假如淬體之后體內生態環境發生劇烈變化,使得有益菌落失去生存空間,那么……
“微靈體?微靈體是什么?”
施廣聞充滿疑問的聲音打斷了姜慕白的思路。
丘儀遞了個眼神過來,姜慕白立即會意,開口道:“微靈體是對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的統稱,它們幾乎無處不在,我們臉上,舌頭上,腸子里乃至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微靈體存在。”
“無處不在?看不見?”施廣聞看看自己的手,又看看姜慕白的臉,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開了眼竅也看不見?”
“至少我們看不見,嗯,我想想怎么說。”
姜慕白搖搖頭,用了幾分鐘時間組織語言,然后以通俗易懂的說法解釋說明。
施廣聞聽得云里霧里,花了好半天功夫,總算接受了這個顛覆他世界觀的新鮮理念。
“二師兄,我知道這很難理解,第一次旁聽武修院的生物選修課時,我也覺得不可思議,但事實的確如此,過幾天我帶你去武修院淬體時,你可以親自用顯微鏡觀察微靈體。”丘儀指著自己肌肉虬結的胳膊,說道,“在開竅期,我們讓靈氣在經絡中循環,開啟人體秘藏,改造身體器官,身體結構已經發生不可逆的轉變。”
“有嗎?”施廣聞揉揉自己兼備美型與爆發力的胸肌腹肌,“沒有吧?”
“有,很多年前,反抗軍做過修士解剖實驗,鄴大武修院有位教授保存了部分資料,不過沒有對外公開。”
說到臭名昭著的解剖實驗,丘儀的臉色不太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