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與失蹤的事情在長安城,就像一塊石頭投進滾水。被熱水濺到的人自是跳起來哭天喊地,沒有被濺到的人則是高高掛起,隔岸觀火。
自從消息傳到長安后,裴欽已經因為此事鬧過很多次了。
裴欽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希望永平帝能快點下令發兵尋找郡主下落,但永平帝那邊卻始終只是搪塞敷衍,對發兵之事一概閉口不談。
這讓朝中大臣們不禁紛紛猜測起皇帝的心思來。很多人都認為永平帝這是后悔了將郡主許給裴家一事,才借此機會想要反悔。
殊不知永平帝之所以持這個態度,其實是因為在擔心一件事。
就是李容與究竟去了哪里。
易州多山匪,雖然尚未得到證實,但他心里懷疑李容與很可能是被山匪劫走了。
而這才是真正讓永平帝在群臣面前避而不談的原因。
一個女孩在荒郊野嶺被山匪劫走,會發生什么事不用想也知道。
倘若這種事被傳出去,那大齊皇室顏面何存?
豈非要成為天下人的笑柄了嗎?
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便李容與能夠保全清白,她堂堂一個皇家郡主,太子嫡女,卻被下三濫的山匪所劫,這種事說出去也是極大的丑聞。
悠悠眾口堵不住,與其如此,倒還不如干脆找不到人的好。
永平帝思來想去,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面上先按兵不動,私下里則派出一隊人馬前去尋人,待尋到后直接將其殺了,帶一具尸首回來復命最為穩妥。
然而對于這個決定長樂皇后卻不同意。
除去李容與是她最疼愛的孫女,又是顏瑤唯一的女兒這兩點不說,即便容與只是個普通富家小姐,出行時被山匪劫了這種事也不是她自己所愿,為何要她自己來承受這苦果?
而且說到底讓容與去幽州之事是她和永平帝一起決定的,若真糾責,最先該被追責的人也不該是容與。
又或者說,生而為女子才是她真正犯下的錯呢?
長樂皇后痛心不已,為此事與永平帝爭論不休。
兩人爭論了幾日,最后做出決定,各退一步,取個更為折中的辦法:將人平安找回,然后為容與在長安城附近的山上建一座道觀,從此青燈古佛相伴,了卻殘生。
這樣一來,便既保全了皇家顏面,又保全了容與性命。
長樂皇后覺得此辦法甚好。
永平帝對這個提議雖有不情愿,但考慮到長樂皇后的心情,最終也還是點頭允了。
兩人就這樣私下做好了決定,在大臣們還在為是否派兵尋人糾纏不休時,殊不知早已有一隊千人的羽林軍隊伍,在一個太監的帶領下,趁著黑夜悄悄離開了長安城,馬不停蹄向易州趕去。
……
……
易州境內最近有大事發生。
有一隊非官非民的隊伍在五回縣附近突然崛起,正在到處剿匪。
不過他們剿匪的形式卻不像普通官兵那般果決,看上去更像是大勢力在對小勢力進行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