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陽沒有去打攪大家的討論,這樣挺好,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干。
雖然余慶陽自然自己也是專業人士,可是在工程領域,余慶陽不得不承認自己并不比這些專家厲害多少。
他厲害的地方只是比他多了二十年工程上的見識,而不是技術和工程管理。
余慶陽也不著急,坐在那里聽他們討論,其實也挺漲見識的。
這些老專家,討論的時候可不單純是就某一工序該怎么干,去干巴巴的討論。
他們總會把自己干過的某一個工程,自己感覺最出彩的工程拿出來舉例說明。
順帶吹一下自己的光輝歲月。
一個工序,總要夾帶著十幾個精彩的故事,最后等所有參與討論的專家,把自己的光輝經歷吹完,才能最后確定下來。
聽著老專家們吹噓自己的光輝歲月。
余慶陽發現一個問題,不是中國沒有管理制度,也不是中國人不會管理工程。
五六十年代的水利工程,管理絕對比現在要靠譜。
只是,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的私營老板涌入建筑市場。
逐漸把市場搞亂了拉低了整個國家的管理水平。
這是不爭的事實,私人老板,第一目的就是賺錢。
自然是能省則省,不說偷工減料這些大問題,單就管理上,也是能省就省。
五六十年代大修水利的時候,大家活還能吃上白面饅頭,菜里還有肉。
現在,四十年過去了,去工地工人食堂看看,很多還不如五六十年代的伙食標準高。
過去五六十年代,國企的時候,工地管理,分工明確,很細致,總指揮、副總指揮、總工程師、工程師、施工員、技術員、倉庫管理員、專職水電工,保衛科、這些崗位都非常齊全。
可是到了八十年代以后,私人老板承攬工程,肯定不會設置這么多崗位,在他們看來,有個能看懂圖紙的技術員,有個自己人當倉庫保管員就足夠了。
一下子節省十幾個工作崗位,在很多人看來,這能節省很多錢。
私人老板也確實因此掙到了更多的錢。
于是大多數人都把這當成了真理。
有些人開始叫囂,還是私人老板有本事,人家會管理,會賺錢。
國企機構臃腫,干工程安排那么多不需要的工作崗位,是浪費國家的錢,如此云云。
適逢國企改革,大量國企因為經營不善,破產倒閉,下崗大潮洶涌。
這樣的論調,市場更足。
以至于,更多人,感覺好像干工程真的是這樣,不需要那么多人,有個技術員,有個抗二梁的領著干活,再有個嫡系負責倉庫采買就夠了。
可是,這樣真的可以嗎?
如此幾個人,能夠管理好工地?
能夠把控好質量?
能夠避免浪費?
在一切向錢看的年代,誰還管質量,誰還管浪費,誰還管安全,好像還真是這樣,這是所有工地普遍存在的現象。
包括許多國有施工企業,也跟著學,盡量少安排人。
安排多了,會被人說浪費國家的錢財。
哪怕真浪費了,那也是私底下的浪費,明面上,誰也不敢背這個名頭。
但是不管怎么說,中國的建筑市場,工程行業算是從八十年代開始,走入歧途。
在國內一說搞工程的,大家都在潛意識里把他和開礦的歸類為一類,有錢人,暴發戶。
總之很少有人把干工程當成技術工作,當成體面的工作。
這個應該也算是一種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