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開辦榷場,放開鹽鐵之事,幾乎等同資敵,此事斷不可行!若是此時應了下來,必然遺禍無窮——微臣以為,無論如何,我們都不可妥協——”
魏征眉頭緊鎖,朝廷的局面他也知道,但有些事,真的是不能開口子啊。
“陛下,唐尚書和魏秘書監言之有理,但如今局勢就擺在這里,若是我們一口回絕,恐怕我們馬上就要面臨三面作戰的風險……”
大理寺少卿王綱目不斜視,沉聲道。
“微臣以為,一味強硬,于事無補——如今之計,不若先暫時安撫籠絡,徐徐圖之……”
聽到這里,李世民不由眼睛一亮,微微頷首。
“王愛卿,你有何良策——”
“他們所求者,無外乎三,開通榷場,放開鹽鐵限制和迎娶公主。正如魏秘書監所言,放開鹽鐵,等同資敵,斷不可行。”
說到這里,王綱語氣一頓,緩緩道。
“但開辦榷場,對我大唐而言,并非一無是處。更何況,這些年來,我們與吐蕃和吐谷渾的民間交易從未斷絕,即便應允了,也不過是從私下轉為官面而已,反倒是方便了朝廷管理,何樂而不為……”
開辦榷場,已經爭議了很久了。
但贊同與反對者各執一詞,爭論不下。
王家、鄭家和長孫家這一派的大臣,大都是支持的態度。認為開通榷場,互通有無,利大于弊。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以有限制地開放一部分鹽鐵,換取高昂的受益,填補國庫。
當然,大家心知肚明,他們這些人背后的家族,每年與吐蕃和吐谷渾交易數額巨大。一旦形成正式的榷場,便可以由明轉暗,好處當然是肉眼可見。
反對的,則認為,吐谷渾和吐蕃都是不毛之地,物產貧瘠,開放榷場只會讓他們從中受益,從而慢慢壯大起來,而大唐得不到多少實惠。此消彼長之下,必然遺禍無窮。
但如今形勢忽然,王綱再次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不由陷入了沉思。
畢竟,相比較而言,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可商量。
頓時就有不少人紛紛附議,這一次,就連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人都不由保持了沉默。
其實昨天晚上,他們就已經在這一點上形成了共識。局勢如此,如果不給人家一點甜頭,根本安撫不下啊。
“既然諸位愛卿,都這么認為,那此時就交給鴻臚寺卿和王愛卿協助辦理——”
王綱沉聲領命,然而并未退下,反而抬起頭來,看向坐在金鑾殿上的李世民。
“但微臣認為,此三項,關鍵者,不在榷場,不在鹽鐵,而在迎娶公主一項,若是僅僅答應榷場一項,恐怕難以安撫對方——”
此言一出,李世民面沉似水,朝堂上議論紛紛。王綱置若未聞,沖著李世民深施一禮。
“若是我大唐肯出嫁公主,與吐谷渾和吐蕃結成秦晉之好,從此雙邊再無刀兵之險,邊關和睦,百姓安樂,我們也因此得以喘息,避免了三面作戰的風險——何樂而不為?”
“放你娘的輕巧屁——姓王的,你說的這么好聽,你怎么不把你閨女嫁出去!”
不等李世民搭話,程咬金便不由蹦著高的大罵。
“我大唐男人難不成死絕了不成,要一個女娃子去給我們換取太平——陛下,此事斷不可為,微臣愿意提兵三萬,平息紛爭!”
誰知道王綱看都不看他一眼,抬起頭看著龍椅上的李世民,聲音平淡如初。
“若是我王家嫁女,能換取邊關穩定,王家義不容辭——”
說到這里,王綱上前一步,沉聲道。
“陛下,微臣冒死直言,我大唐公主蒙受皇恩,錦衣玉食,自當為朝廷解憂。邊關將士,可以為我大唐拋頭顱,灑熱血,難道陛下就舍不得為我大唐出嫁一公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