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反問有些開玩笑的味道,因為種植藥材和種植農作物的地理條件差距很大。
張奕沒有管他的這個玩笑,繼續說道:“關于供求關系,我大學時的課本上有一個關于中藥的經典案例。”
“當時有一味中藥名叫牛蒡。某一年全國范圍內流行一種傳染病,牛蒡是治療傳染病的主藥。但是由于它的存量非常稀少,所以當時的市場價很快被抬高!一斤牛蒡就可以賣到一百多塊錢的高價!”
“結果那些種植牛蒡的藥農都嘗到了甜頭,第二年擴大了種植量;而第一年沒種牛蒡的藥農也跟著有樣學樣。這樣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第二年傳染病基本上被治愈了,而牛蒡的產量一下子提升了十幾倍!市場上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牛蒡,以至于它的價格一路跌到了幾毛錢一斤!”
于鳳舉聽著張奕給他講的故事,開始不明白張奕說的是什么意思。
但是聽到后面,他才曉得張奕是在用牛蒡的故事來告訴他經營的道理。
“你是說,如今養豬是風口上的行業,所以人人都在做。但人人都做,就意味著人人都賺不到錢?”
張奕點了點頭。
“這個世界上機會總是轉瞬即逝的,大部分所謂的風口也會迅速的過去。尤其是豬肉這種關系到民生的食品,國家肯定會出手干預。”
“最近一兩年豬肉價格上漲是因為國外豬肉品質出現問題,或因為疾病或因為激素。但是有了這次教訓,他們肯定會盡快改善豬肉品質,而我國也不可能長期封鎖采購渠道。”
“養一頭豬到可以宰殺,即便是工業化養殖最少也得大半年。等到那個時候,你的豬出欄了,萬一國外的豬肉又回來了,國內的同行也大量出售豬肉了。那時候,你還會覺得手里面的豬肉香嗎?”
張奕一番仔細的分析,采用的是經濟學方面的理論。
這個理論非常的簡單,無外乎就是商人逐利的本質,影響到市場商品的數量以及價格。這是一個波動型的曲線。
可是,理論再簡單,能夠將它應用到實踐中的人總歸是少數。
看到別人發了財也想著一擁而上,看到別人虧了錢就恨不得馬上退市。結果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后頭,永遠吃不到新鮮的。
想要賺大錢,有時候和炒股一樣,別人瘋狂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瘋狂。
大家都去做的事情,別指望著能賺錢。
讓張奕去養豬,他還不如干脆直接拿三億發給靈渠縣的老百姓呢!
于鳳舉聽了張奕的一番分析之后愁眉緊鎖。
自己和許多同僚苦思冥想那么久才想到的賺錢出路,結果被張奕點評的一無是處。
“你確定豬肉的價格一定會降下來嗎?”于鳳舉認真的盯著張奕問道。
張奕笑了。
他晃了晃面前的茶盅,搖頭說道:“商品的市場瞬息萬變,誰也不能準確預測到一切軌跡。不過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按照市場規律來看,豬肉的價格肯定會降!若是真的建了養豬場,到時候能夠保本就不錯了,還談什么發展經濟,帶動區域發展?”
于鳳舉依舊在低著頭沉思,他一雙大手糾結在一起,內心無比糾結。
感覺那些小豬仔就像是他的孩子一樣,如今不得不親手放棄,實在讓他難過。
“可是,如果不養豬的話,你覺得我們應該做什么合適?”
于鳳舉很快收起了自己的難過,然后轉到了正題上面。
既然張奕駁斥掉了他的建議,那肯定就是有更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