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太歲再厲害,在不良人一案上也無法再向前一步。
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父皇。”
這時李麗質輕輕喚道。
“何事?”李世民有些抱歉的看著她。
李麗質輕抿了一下溫潤的嘴唇道:“我想去見見羅大頭……”
因為不良人一案,她被禁止出宮,現在這個禁令應該沒有什么意義了吧。
李世民想了想道:“也好。”
李麗質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施禮后就離開了。
唉……
李世民長嘆了口氣。
其實他又何嘗不想讓羅太歲一查到底,看看到底是誰,膽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做小動作,完全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里!
可是,身為帝王也有諸多不得已之處。
要知道,上次和五姓七宗暗通曲款的官員名單現在還擺在他的龍案上……
李世民的思緒一下子飄遠。
猶記得初登帝位的時候,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個百廢待興的江山。
大亂之后,如何求治?
究竟是“王道”還是“霸道”,選擇一種怎樣的方式來治理天下,李世民和大臣們曾經有過一番關于施政方面的討論。
身為君主的李世民首先拋出了話題,他說道:“本朝承大亂之后,人民恐怕不容易接受仁治教化,想要求得天下大治,恐怕也不容易見成效。”
“不然。”
對于他的觀點,魏征提出了不同的意見,“長期安定之人容易驕逸,驕逸之人才難以教化。
而現在百姓久經戰亂之苦,非常渴望和平,才容易治理。
就像饑餓的人什么食物都覺得可口,什么水都覺得好喝一樣。”
李世民有意提出質疑:“賢明的人為政百年,才能祛除殘忍好殺之風。
大亂之后,欲求大治,怎么能像你說的那么容易,短時間內達到?”
魏征胸有成竹的答道:“百年而治者只是平庸之主,而非圣哲之君。
若明君施政,上下同心,四方響應,相信大治并不太難,三年成功尤嫌太晚!”
這一番奏對頓時說到李世民的心中,并無時不刻在李世民耳邊環繞。
直到從李麗質口中聽到羅太歲那句斬釘截鐵的話:“不出三年,李世民將還天下人一個大唐盛世,成就千古一帝!”
所有聲音消失了,目光所及之處只剩下一個目標。
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交出一份耀眼的答卷,向天下人證明,由他李世民來執掌天下是再正確不過的選擇!
他將開創一個盛世,名垂青史,成為千古一帝!
當然,他知道一切不會這么簡單。
別的不說,單單是不良人一案,就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現今的長安暗流涌動。
考慮到此案可能會造成的裂痕,他必須出手將其先壓下來,再權衡各方面的利弊,盡可能的聚攏人心,齊心協力治理國家。
這才是當前之要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