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騎原先由南衙諸衛統管,領頭的正是左武衛將軍李君羨。
李麗質接手百騎后從南衙分離出來,作為一支獨立的親從力量存在。
問題是少了諸衛那些處理大小事務的官員,瑣事慢慢堆積起來,誰看了都心煩。
所以,她考慮是不是補充一些屬官。
“眼下百騎無人可用,凡事都須親力親為……”
李麗質突然想到常何在此駐守多年,人脈頗廣,于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問道:“常統軍若有合適的人才,不妨推薦給我一二。”
只需知道姓甚名誰,她向父皇直接要人便是。
聽了李麗質的話,常何有了一個明顯的遲滯。
倒不是沒有好的推薦,只是向上推薦人才這種事情不可隨意而為之。
若推薦的好,還能撈到一點點功勞。
若推薦不好,反而吃力不討好,連帶自己的能力都會受到質疑。
“不知公主需要何種類型的人才?”
常何略作沉吟后道:“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辯?有雄杰?”
李麗質有些詫異的看了他一眼。
此話出自三國劉劭所著之《人物志·流業》。
他將人才的類型分為十二種:清節家、法家、術家、國體、器能、臧否、伎倆、智意、文章、儒學、口辯和雄杰。
“清節家”是指那些品德高尚、行為舉止值得人們學習的人,延陵和晏嬰就是此類。
“法家”是指善于制定法規制度,從而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裕的人,管忡和商鞅就是此類。
“術家”是指有深刻的思想,反應機敏,策劃和謀略都能出奇制勝的人,范蠡和張良就是此類。
還有一種人兼有德、法、術三種才質,并且他們的德行能夠引導社會風氣;他們制定的法律能使天下人覺得公正,他們的謀略能安定天下,治理國家,這種人是國家的杰出人才,稱為“國體”,伊尹、呂望就是這樣的人。
兼有以上三種才質,但能力卻遜于“國體”,這種人稱為“器能”。
“臧否”者,能明辨是非,卻無容人之量。
“伎倆”者,能專于本職,卻無深謀遠慮。
“智意”者,智謀很高,公平不足。
“文章”者,善寫作,能著書立說。
“儒學”者,能夠傳授圣人的思想和學說,卻不能從政辦實事。
“口辯”者,觀點不一定正確,但能言善辯,應對自如。
“雄杰”者,英勇無畏,力氣超群而又才略過人。
常何舍前四種,而只提后八種人才,他是否具有相應的識人之明尚未可知,但至少自知之明還是有的。
想到這里,李麗質不禁拿羅太歲來比較了一下,看看他和這十二種類型的人才哪個更契合。
第一反應是“國體”,但想想以羅大頭目前表現出來的能力還不至于。
“術家”?
李麗質搖搖頭。
這似乎又不能完全體現羅大頭的能力。
唔……
那就是“雄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