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電影,已經很久么沒在中國熒幕上出現過了!
絕對是一部好電影!
但是張俊生很不喜歡這樣的電影,或者說很討厭這部電影的表達方式!
并不是說什么‘把話劇直接搬到了舞臺’…
那《狗鎮》為什么被大家各種贊頌?
電影劇作結構本身就有戲劇式、式、散文式結構之分,很多帶有明顯戲劇風格的電影也不乏成功之作,像《十二怒漢》和《殺戮之神》皆在此列。
《驢得水》的致命傷不在其電影改編的缺陷,而在于它違背了藝術創作需要提純和過濾的基本規律,與其說它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場粗暴的人性丑惡實驗與展覽,極易引起觀眾的生理不適…
上半場還是一出諷刺喜劇,下半場就成了人間悲劇。
有人覺得這種“不按常理出牌”非常巧妙,但是,電影前后風格的分裂既削弱了喜劇諷刺的力度,又減輕了悲劇結局的分量。
中間缺了轉場…
如果加一段眾人的旁白,電影效果會好很多…
“為了圓一個謊去撒更多的慌”本是一個百試不爽的經典喜劇情境,可惜電影未能一以貫之…
當然,最大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審查…
柳思思看的很認真,不時跟旁邊的謝南交流幾句,大概是覺得有點冷落了張俊生,拍了拍他的肩膀:“這女的叫什么名字?”
“任素汐!”
“演得真好!”
“…嗯,確實很好!”
有句話叫戲保人,但是呢,再好的角色遇到演技不佳的演員也不行,比方說《繡春刀2》之于大冪冪,《云中歌》之于唐天寶…
張一曼的角色像茶花女,像尹雪艷,像羊脂球,她睡服銅匠留下來拍照,利用自己的身體換取集體的利益,大家沆瀣一氣,沉默不語;
銅匠的老婆尋過來鬧事,為了集體,大家逼迫她站出來頂事;
銅匠為了報復她狠心的拒絕,看著她被罵、被打、被剪頭發才滿意,大家于心不忍卻無能為力;
她在房里拼命地做著校服,做完了才尋死…
她不在乎錢、不在乎命,她只要能夠在這所小學、這座小烏托邦里繼續自在地生活,于是她一次次地維護集體,一路犧牲了自己的身體、真情、生命,又得到了什么?她傾其所有,最后一無所有…
任素汐是個好演員…
而且她熱愛表演!
舞臺上有個她打自己巴掌的情節,任素汐毫不憐惜,一下一下簡直振聾發聵。
張俊生壓低聲音:“這個故事的由來是因為一次談話,甘*肅某個缺水的民辦學校希望能養一頭驢挑水,可學校經費緊張沒有養驢的錢,于是校長便虛報了一位名叫“呂得水”的教師,用“呂得水老師”的工資來養驢;當上級領導來檢查,要見這位“呂老師”的時候,大家只能編造各種借口搪塞。”
“為了過審,這個故事就從現實性轉向了寓言性…”
電影已經走向了尾聲…
山坡的油菜花還是那么美,山村的孩子還是和原來一樣在廟里讀書,黑板上還是校長漂亮的楷體字,三個人伸開手還是可以聚聚氣。
只是槍聲響起,音樂驟停,一切嘎然而止。
“…砰!”
“怎么說?”
謝南也想聽聽張俊生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