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恩從小時候開始,就很擅長滿足其他人對自己的期待,相對來說,對于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反倒模模糊糊的。
在這一點上,他蠻像是“風楓”的。
林懷恩從“野獸”向“人類”的過渡,是許沁幫他完成的,所以他很有信心,幫“劍術大師”完成“風楓”的進化。
對于“風楓”而言,“劍術大師”是她真正的導師,并不僅僅是劍術上的,還包括人生觀與價值觀。
林懷恩看過原夕暮的臺詞本,上面一共用兩種顏色的字跡,寫滿了批注。
一種圓潤小巧,一種古樸蒼勁。
他大膽地猜測了下,除了原夕暮的字跡之外,第二種古樸蒼勁的手跡,是沈萬山所寫。
但他還沒找原夕暮確認過。
但僅僅是看著被兩個人寫滿了的臺詞本,他就能感受到兩個人對這部電影的認真。
或許,她們對于所有想拍的電影,都是如此的認真。
而不僅僅只是《風消逝于碧野》。
另一方面,在臺詞本上,原夕暮與沈萬山認認真真地探討了風楓的整個人生經歷與價值軌跡。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最終幕的塑造。
原夕暮始終在問沈萬山的一個問題就是——
“如果僅僅是為了對‘公主’的忠誠,就犧牲了自己,對‘風楓’而言,是不是有些太不公平了?”
原作小說是網絡平臺的連載小說,主要針對的是年輕的男性讀者,但電影不一樣,電影要面對更多不同類型的觀眾。
而面對那么多不同類型的觀眾,很明顯地,就會出現眾口難調的問題。
那么這種時候,到底選擇服務哪個類型的觀眾,對于導演與主演而言,就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而原夕暮與沈萬山,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
真實。
確實,“風楓”那么一個有血有肉的角色,敢愛敢恨,打動了無數原作小說的粉絲,甚至讓他們對其推崇備至,遠遠超過了原作的女主角。
那么這樣一個角色,最初與最后的動機,都僅僅只停留在“忠誠”與“報恩”的層面上,會不會有些太過膚淺了?
沈萬山與原夕暮,都能夠輕松地拍出原作版的那位“風楓”。
但很明顯,她們都在試圖將這個角色的內在動機,更加深挖下去。
“所以,才會有‘野獸’與‘人類’之問嗎……”
林懷恩看著手上全新版本的臺詞本,有些沉默不語。
“對于‘風楓’而言,‘公主’并不僅僅是‘拯救’了她的那個人。”
“更重要是,是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讓她能夠脫離‘野獸’,像是‘人類’那樣活著……”
“所以,在最終幕到來時,她才會像是一位‘人類武士’那樣,選擇有尊嚴地站著死去——”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這位‘劍術大師’的教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