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老許,老劉,你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們一個個來,首先是文學期刊的名字,如果大家沒有別的意見,那就采用小賀剛剛所說的這個,就以洞庭為期刊名,其次是核心版塊,大家都說說,各抒己見,老許,剛剛是你率先提出來的,那你就先說說你的想法。”
“可以,我認為,以咱們銀城作協的影響力與各方面因素考慮,要想與其他文學期刊競爭,短時間內根本無法做到,所以我們得另辟蹊徑。”
“老許說得對,我們必須得走一條捷徑,而關鍵就得看賀云同志的了。”
這時候,另外一位老同志也不禁附和道。
這下,“吃瓜群眾”賀云頓然間懵了。
“看我的?看我什么?你們三位老同志到底在打什么啞迷呀?”此刻,賀云一臉疑惑。
他將目光投向了李主任,卻見他跟其他三人一樣,皆都看向了自己。
這會,他心中突然有了一種不好的感覺。
“你們三個不會早已和李主任商量好了吧?”
正當賀云心中暗暗猜測時,李主任笑了笑,又緊跟著說道:“小賀,關于文學期刊的核心版塊,你有什么想法嗎?”
“我?這個……您輪我先想想,想想……”賀云一時之間語塞道。
過了一會,賀云再次打量了一下那三位老同志,見他們裝作一臉“無辜”的模樣,卻是道:“剛剛三位老同志都說了,與那些老牌文學雜志競爭,肯定是競爭不過的,必須得走捷徑,說白了就是要以特殊的文學題材來吸引讀者親睞,所以詩歌首先得排除。”
說到這,賀云故意停頓了一下,裝作思量幾許后,又接著道:“散文與報告文學、劇本這些也不好作為核心版塊,畢竟我們比不了國家級文學期刊,而像《故事會》等同類型較多,所以也得不作考慮,至于科幻、科普這種專業性很強的文學題材,咱們沒有專業的編輯……”
一番分析后,賀云幾乎把所有的可能都給排除了。
直到賀云話鋒一轉,笑著道:“倒是介紹各地的民俗民風,旅游景點的同類型雜志比較少,如果我們以……”
賀云的這個想法說白了其實就是一本旅游雜志。
說起旅游雜志,《旅行者》雜志的前身,創刊于20世紀20年代的《旅行日志》就不得不提,這是咱們國家第一本現代旅游雜志。
但總的來說,旅游雜志不像其他文學雜志那般,發展很快。
畢竟這屬于偏冷門的雜志,而且改革開放之前,個人旅游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旅游雜志幾乎沒有。
而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理知識》《旅行》等一大批優秀雜志陸續復刊,旅游也漸漸成為了大家口中的一個熱度詞。
不過,要辦專業的旅游雜志,以銀城作協的實力,幾乎是癡人說夢。
這點,賀云當然知道,因而,他也沒打算辦一本專業的旅游指南期刊,而是把重點放在介紹各地民風民俗上。
說得更直白點就是介紹各地風俗。
比如北方為何每個節日都要吃餃子,而南方卻不會這樣,比如南方元宵節為何要吃湯圓,清明節全國各地又有什么不一樣的風俗,還有這些節日幕后的故事與各地的不同傳說,這些都可以作為民俗民風的一部分來介紹。
“咳咳……小賀,你的這個想法倒也挺特別的,可問題是,我們總不能到各地去采風吧?這經費只怕……”
還不等說話的老同志說完這話,賀云笑了笑,即刻解釋道:“當然不能這樣,我們就算有這么多經費,也沒有這么多人手去各地采風呀?其實我的想法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