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賀云如何解釋,鄧成軍二人就是不信,這讓他很是無奈。
沒辦法,賀云只能暫時放棄了說服二人的想法,重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上,開始靜下心來,想辦法解決這事。
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眼看這事越鬧越大,“始作俑者”安陽考古工作隊,這時候再次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而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此次魯潛墓志被發現的來龍去脈。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的刊載,間接為賀云證明了清白。
這時候,人們才明白,敢情這里頭還有如此曲折的經過。
原來,并不是人家小說作者做了什么違法犯罪之事,更沒有預測未來的神力,這純粹只是一個巧合而已,其真正的“功勞”,完全得歸功于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童文正先生。
很快,考古學者童文正先生也在報紙上發表了一份簡短的聲明,他在聲明之中呼吁大家不要過度猜測懷疑小說作者,說這純粹只是一個巧合。
與此同時,他還在這份簡短的聲明之中,高度贊揚了小說作者淵博的學識,認為這部小說盡管只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其中所涉及到的考古辯證法卻值得稱贊。
其言外之意已然不言而喻了。
沒錯!
在他看來,這次能夠有如此重大的發現,小說作者是有一定功勞的。
而當這位重量級的考古界“大佬”發表聲明之后,很快,又有一位歷史老教授在《湘省日報》發表了聲明,他在聲明之中特地闡述了這篇小說在創作過程中“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篇聲明一出,大家驚訝的發現。
敢情這位作者在創作這篇小說之前,就已經有過相關的研究了。
這下,輿論導向瞬間變了,大家紛紛開始議論起這位青年作家的優秀作品來。
也就在這個時候,湘省作協與銀城作協,也趁機聯合發表了一份聲明。
這份聯合聲明詳細介紹了賀云的創作經歷與優秀事跡,并表示賀云同志一項遵紀守法,表現優秀,從未去過安陽。
這樣一份聲明一經刊登,算是給這事定了性,等于是官方在經過調查之后,確定賀云并未有違法犯罪之事。
有了這樣的“保證”之后,再加上之前的三份聲明,這事算是翻過去了。
然而,質疑聲雖然被平息了,可賀云這個名字,卻讓全國人民都記在了心中。
尤其是一些文學愛好者,更是把賀云當成了榜樣,他們紛紛鼓起勇氣,開始把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寄給各個雜志社,這一度讓不少雜志社忙活了好長一段時間。
當然,這些自然是后話了,此刻暫且不提。
說回現在,這會,坐在宿舍內的賀云不免長松了口氣。
這幾天,他一直在考慮自己要不要登報解釋一下這事。
但還沒等他想好,這事就急轉直下,居然順利解決了。
“還好,還好!看來今后創作時得謹慎一點了。”賀云小聲呢喃了一句后,心中不由得暗暗松了口氣。
而在接下來的一周內,他都一直在宿舍內,安心寫著劇本,靜等著學校畢業那一天的到來。
日子一天天過去,離別的日子卻是一天天臨近。
…………
盛夏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