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一片的教室內,一片驚異之聲陡然間響起。
此刻,眾人前方,那白色的幕布上赫然出現了一副奇特的圖像。
那是一個暗紅色的立體雙環,顏色形似煤爐當中的爐火,而雙環中間,則是漆黑一片。
如果硬要用一個物品來類比的話,或許跟平時大家吃得“甜甜圈”有些類似。
沒錯!
這幅圖像正是后世由幾個大國的頂尖天文機構共同頒布的“黑洞”三維立體圖像。
說起黑洞這個在天體物理上的“大熱門”星體,其實早在19世紀就已經有物理學家與天文學家研究了,到了20世紀初期,隨著愛因斯坦等物理學家的理論支持,“黑洞”漸漸清晰起來。
但是對于“黑洞”究竟長什么模樣,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定論。
大多數關于黑洞的猜想,都是通過側面來刻畫的,比如“引力波”。
可見,科學界對于黑洞認識還比較模糊。
“咳咳......大家想必都很疑惑,我這幅圖像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吧?”就當大家為之疑惑時,賀云突然間開口了。
不過,他說到這,并沒有做過多解釋,而是在說了一句后,不由再次撥動了一下,很快,幻燈片又換了一張,這次,白色屏幕上出現了第三幅圖像。
這是一幅迥異于前兩張的圖像。
圖像上出現了兩個黑色圓球,而圓球周圍又包裹著一道昏黃色的光環,而在這些光環周圍,則呈現了一圈螺旋狀的立體白色光帶,有點類似于水花濺出的水漣漪。
“大家再請看這一張,這是我根據愛因斯坦先生廣義相對論,畫出的對于兩個星體間的引力波設想圖,那么什么是引力波了?其實很簡單,引力波指的是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
賀云盡可能的用大家聽的懂的詞匯解釋著眼前這張圖像,可即使是這樣,在場的大部分學生也是聽得云里霧里。
就算是站在最后排的劉教授與王富仁教授也同樣如此。
倒是此刻正靠著門站著的一位年輕老師,卻是若有所思起來。
他叫何湘濤,是京都師大天文系的一名講師。
“有點意思?引力波嗎?”何湘濤看著白色熒幕上所呈現的圖像,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不禁小聲嘀咕道。
片刻后,他又將目光瞥向了站在幻燈機旁的賀云。
而這時候,賀云又再次將幻燈片撥了回來:“咱們說完了引力波,那再來說說眼前這幅圖像,這幅圖像是個什么東西呢?我想大家都應該或多或少聽說過一些,它便是我對于天體之中最為神秘的天體之一黑洞設想圖。”
“那什么是黑洞呢?黑洞其實是一種特殊的天體,它的引力很大,能夠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而若是兩個黑洞恰巧碰撞合并,理論上來說是能夠產生時空漣漪的,這時候就能夠產生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