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南巡一結束,那就意味著“機會”來了,從此以后,將沒有任何障礙阻擋大勢。
而對于賀云來說,許多計劃也將鋪開,比如成立一家“文化產業運作”公司。
當然,他可不是要放棄作家的身份而去“下海”,成為一名商人。
他只是想成立一家相關公司,用來運作他所創作出的所有作品。
畢竟酒香也怕巷子深,作為后世人,他深知資本運作的重要性。
要知道,未來可是資本的時代,不僅國外資本將大量涌入國內,國內的資本也將大量出現。
而文化領域這塊巨大的蛋糕,將會是國內國外資本爭相掠奪的主要方向之一。
這其中就包括了各種文學作品的改編、周邊開發等等。
用后世比較通俗的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IP價值”。
作為一名當下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肯定會成為一塊“肥肉”,如果對其不管不顧,將來別說給自己帶來經濟效益了,只怕會給自己引來眾多不必要的爭端與麻煩。
而且,最重要的是,隨著經濟的騰飛,國外資本的涌入,不可避免的帶來了各種西方文化。
這些西方文化有精華,但更多的是各種糟粕。
它們不斷沖刷甚至改變著國人的思想觀、價值觀。
讓許多國人漸漸形成了這樣一個個觀念,國外的都是好的,都是優秀的。
尤其是隨著好萊塢電影的輸入,不但讓國產電影開啟了近二十年的衰落期,還讓部分國人開始崇洋媚外起來。
這其中原因,除了文化上的不自信外,還因為在這段時期,確實沒有多少影響世界的作品問世,無法抗衡外來的各種文化所帶來的沖擊。
如果在這段時期內,國內有一股能像“韓流”、“日流”的文化席卷全世界,或許也將不至于像后世那般,沒有多少文化自信心了。
…………
成立公司的事情暫且不急,他現在最需要的是盡快把自己的事情處理。
比如讀博。
這事得盡快和劉教授通通氣,咨詢一番。
還有對自己作品的整理,這項工作,雖然他已經全部錄入電腦了,但是該如何運作才是最為關鍵的。
尤其是他所創作的科幻小說,若是能夠將其一一搬上熒幕,這對于他的科幻小說來說,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提升。
當然,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可就難多了。
要想把自己的科幻小說拍成電影,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是后世,國內的科幻電影也少有叫好又叫座的。
除了劉大佬的《流浪地球》,大陸幾乎沒有一部科幻電影能夠撐得住門面。
而且,要想拍科幻電影,特效就是一大難以翻越的“喜馬拉雅山”。
再加上人工等各種成本,拍攝科幻電影就更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