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橙一直以來有一個誤區,便是,一旦去走別人的路。比如那“成佛路”,或許就會經歷與那些佛陀,或是別人相似的一生,最終同樣的走向毀滅!
可是,其實這本就是一個誤區。
即使蘇橙走了一樣的路,最后的選擇,其實還是在蘇橙的手中。
同樣一個老師教出兩個學生,一個可能是照本宣科的蠢材,一個可能是青出于藍的奇才。
能否成才,其實是看學生,而不是看老師的!
這對于蘇橙的歷劫,也是一樣。
他就算遵循群豪或是成佛的心路,也不可能成為那個人。這也是為什么蘇橙在大夢真經中經歷別人一生的同時,哪怕細節再滴水不漏的歷練過,他也仍舊沒有在一千五百年中迷失本心,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本我的原因!
而且,由無生有,其實本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
這世界的一切所有,其實都是“由有生有”。
或許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因為這關系到一個很深奧的哲學,那就是最初出的創立者,是因為什么能創立的?
比如第一個創立語言的人,為什么可以創立語言。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維,這應該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但實際上,這并不是,而是一個“從有到有”。
之所以語言會誕生,是因為人的需要,并且它應該早就在什么地方存在著,比如人的心中觀念,之所以被創立,更多的是從這個觀念上加以整合出來的表達系統。
就好像,神農之所以嘗百草,一個是因為百草是人了IDE生活需要,另一各方面,也是因為百草早就存在著,所以神農才能夠嘗百草。
那么問題來了,以神農嘗百草為例,第一株草,是如何誕生的?
是不是“從無到有”?
其實也不是!
這涉及到一個很著名的問題,那就是“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
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其實問題的本質就是,這到底是“從無到有”,還是“從有到有”。
如果是不忽略基礎,直接出現雞,那就是“從無到有”。因為雞是憑空出現的,這不符合任何的邏輯!
所以一定是有基礎,即使真的是“從無到有”,這個“無”也必然代表著某種存在。
比如說“道”!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句道德經中很出名的一句話,其實很多人沒有了解到它的本意。
這里的“無”,并不是真的“無”,而是代表著“道”。
準確的說,《道德經》這句話的原句,應該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道”!
“道”早就已經存在著了。
所以蘇橙現在知道了這個問題的解。
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一定是先有的“蛋”!
所有的創立者,都是由某種需求,某種源頭去發展、創立的。
哪怕是最原始創立者,也是根據“蛋”,或者說是“道”去創立的,而不可能是憑空誕生的!
道德經中,早在無數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天地之始!